文|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 梁军
粤商之提法源远流长。粤商的精神内涵,在历史长河中变化不大,得以薪火相传。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在经济、社会、文化高速发展变化的当下,需要重新梳理和提炼。提炼粤商精神,既是为了传承,更是为了光大,为了适应现实社会发展变化所需。因此,我认为应该在前面加一个新字,即新粤商精神。
毕竟,现实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现实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因此,仅在传统意义上,仅凭社会印象中,仅就马云先生的一句“粤商很低调”,来探讨粤商精神,意义和作用十分有限。所以,应在传统认知的基础上,加入倡导的成分。
一、粤商群体的新特点
粤商精神的“新”,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粤商的籍贯构成,早已不局限在广东本土。这是粤商群体最大的变化,也是社会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任何一类可称之为“商”的群体,如果人员构成的籍贯、语言、习惯一成不变,基本上就可以放进历史的博物馆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粤商群体,比如一些领袖级的企业家,任正非、马化腾、董明珠、雷军,包括曾经在广东起家的史玉柱,有很多都不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
二是粤商的学历阅历,早已不是当年洗脚上田开厂经商,或高考落榜自谋出路的概念了。这一批前辈是改革开放以来粤商这一特定群体的功臣,是当前粤商的精神教父,值得我们永远尊敬。但是,随着“富二代”的成长,职业经理人蜕变,“海归”的持续涌入,高科技人才下海创业,互联网创业大潮兴起,新一代粤商的学历和阅历,呈现高端化和国际化的特点。
三是粤商的商业模式,早已不是改革开放早期的“三来一补”、“一铺养三代”或简单的差价贸易了。以上领域是粤商第一桶金的主要来源,也是粤商群体成长壮大到转型升级的必经阶段。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经历从工业革命向信息革命转型的关键期,与全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着粤商的商业模式,而粤商的商业模式变革,也正在深刻地影响中国。
四是粤商的营商环境,早已不是当年要“杀出一条血路”,“见到红灯绕着走”的情形了。在改革开放早期的粤商中,有许多游走在政策甚至法律边缘的行为,胆子大的人更有机会发财。“搏一搏,单车变摩托”,“行得快,好世界”。在今天看来,这些行为确实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起到了一定的突破和范本意义。现如今,党和国家明确鼓励、支持和保护民营经济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社会建设也在日益完善,民营企业家的政治社会地位空前地得到提高。
以上述几个“新”,反观相应的“旧”,就会发现所谓粤商的“低调”、“务实”、“胆大”、“精明”等等传统认知,都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时代性的烙印。上述传统认知,就是传统粤商的精神内核。这样的粤商精神,根植于改革开放现实土壤,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当然应当予以高度的评价并发扬光大。但是,结合上述的“新”,粤商精神也必须顺应时代的变化,在传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使命担当的新粤商精神。
其实,也无需呼吁,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
二、粤商精神应有所倡导
不论粤商精神如何传承和创新,不论粤商精神评选结果如何,我认为它离不开,也必须倡导如下四个方面内容。
一是“走得出去”。要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和视界,突破地域性局限,把生意做到全中国、全世界,使粤商不仅是一个中国的商业群体概念,还要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商业群体概念。当前,必须高度关注并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二是“融得进来”。这是粤商也是广东文化的独特气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仅要融入各类人才、各国精英,还要融智、融资,最高境界是商业文化相融和。惟如此,粤商才能更加生意兴隆,生生不息。
三是“沉得住气”。既要坚持科技创新之根本,倡导工匠精神和实业立国的理念,经得住各种短线快钱之诱惑,还要在面对经济新常态,以及可能发生的经济危机或金融风暴时,对中国经济与发展未来,保持乐观和坚定的信心。
四是“撑得起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在目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过程中,在任何关键时期关键领域,粤商要具有家国情怀,发挥积极作用,要成为中国商业群体的中流砥柱,同时在履行社会责任、回馈社会方面发挥引领和支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