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铸师魂——阳山县碧桂园小学副校长阮书敏
阮书敏,女,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于1996年7月清远师范毕业后参加教育教学工作,现在阳山县碧桂园小学任副校长。阮老师自参加工作以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把满腔的热血献给了她挚爱的孩子,把勤劳和智慧融入这小小的三尺讲台,在山区的教育这块园地上默默耕耘,挥洒汗水,在平凡的岗位中取得超凡的成绩。
作为清远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获得了“广东省中小学名班主任”称号;她是阳山县小学语文学科教研教改的带头人,多次参加县、市小学语文教学基本功比赛,并获县一等奖、市三等奖的好成绩;先后主持并参加了《正确价值观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研究》、《创建班级文化建设与特色班级》、《小学语文“体验式”习作教学》等省市级课题实验研究,有《玩得真开心》等8个课例获得国家级、省、市、县等各级奖励;《昵称》等27篇高质量的实验论文在国家级、省、市、县等各级各类刊物发表或获奖;其指导的学生曾昕宇和邱咏所撰写的作文在《清远日报》发表;在担任副校长期间,热情辅导青年教师,其辅导的梁素琴、甘宝卿、钟秀琼等青年教师先后在参加市县语文学科竞赛中获奖,并在县级以上教学刊物发表论文共60多篇;她所主持的“清远市阮书敏班主任工作室”也已经成为阳山县中小学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平台,为阳山培养了一大批骨干班主任;其本人也先后荣获县“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优秀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市“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名班主任”、“最美教师”,省级“名班主任”等光荣称号。
愿作春泥滋嫩李,甘当人梯架金桥——阳山县南阳中学教师林文秀
林文秀,中共党员,2008年被评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任教22年,先后担任过班主任、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学校语文科名师工作室导师、清远市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清远市语文备考核心组成员等职务。
林老师爱岗敬业,知识功底扎实,教学能力过硬,教书育人成绩突出,先后获清远市语文知识竞赛“优秀指导教师”、清远市首届中学生语文现场作文比赛“优秀辅导教师”称号,多次被评为阳山县“优秀少先队辅导员”、阳山县“优秀班主任”、阳山县“优秀教师”,曾获得阳山县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曾在市、县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曾在2007被县市推荐并成为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广东省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学员并于2008年以优秀成绩结业。
一、情系教育,教书育人
1995年6月,广州师专毕业后,林老师毅然选择回到家乡—一个粤北山区小县的太平镇,开始了自己的教育事业。她经受住了繁华都市色彩斑斓、多姿多彩生活的诱惑,甘于山区中学的单调与贫穷,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家乡培养了一批批合格的人才,为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自参加工作以来,林老师共担任班主任15年。
二、心倾教学,锐意进取
林老师热爱本职工作,是学校语文学科带头人,校语文工作室导师,2012年她成为清远市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2014---2017都是年清远市语文备考核心组成员。在教学中,她潜心钻研教材,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断改进教法,优化课堂结构,所教班的语文高考成绩无论是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均名列全县第一,排在全市的前列。在历年的高考中,所教班的语文成绩显著。
三、汗洒教研,勇于创新
一直以来,林老师一直积极参加学科课题的研究:2007年12月,她参与了学校的被省教育学会列为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的省课题《高中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子课题《高中生自主学习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并顺利解结题。2014参加了学校教研室的省级课题《山区青年教师工作室运行研究》的研究,并进入了结题阶段。在她的学科工作室培养的邱淑蔚、黄海丰、唐致薇老师都快速成长,成为学科老师中的佼佼者。
四、用心管理 ,引领掌舵
自08年被学校任命语文组教研组长以来,林老师用心管理着这四五十人的大学科组,无论是学科理论知识,还是学校所给的教学教研工作,林老师都与三个年级的备课组长细细完成。工作的成绩得到学校的肯定与表扬,教研组还被评为“优秀教研组”。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林老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积极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跟进时代脉搏,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总结出提高山区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方法。愿作春泥滋嫩李,甘当人梯架金桥,无怨无悔地扎根阳山的林文秀老师通过辛勤耕耘,必将取得更丰硕的成果,为阳山的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引领实践,携手同行——阳山县阳城镇中心小学政教处主任唐建强
唐建强,男,中共党员,小学语文高级教师,现是阳山县阳城镇中心小学政教处主任。在1995年7月参加工作,在这22年的时间里,唐老师把满腔的热血献给了他挚爱的孩子们,把勤劳和智慧融入这小小的三尺讲台,使这块儿沃土上的花儿茁壮成长,竞相绽放。把精力放在教育科研上,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上,为成为一名学习型、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不断努力。2013年12月,唐建强老师被聘为清远市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清远市唐建强教师工作室在2014年3月正式成立,工作室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交流研讨、共同发展”为宗旨,加强师德修养,以课堂教学为根本,扎实开展研修活动。全体成员虚心学习,静心教书,潜心课改,专心发展,努力践行着他们的教育理想。
一、打造幸福智慧团队
成立教师工作室是市的一项新举措,如何去开展是摆在唐建强面前的一道难题,为加强对教师工作室的规范管理,特制定工作室实施方案。还制定出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要求每一位成员制定自我发展规划并建立成长档案,全程记录成长过程,为成员的发展奠定基础。
为了提升团队的幸福感,增强凝聚力。他不定期举行各种研讨沙龙、农家乐、家庭小聚会等活动,在这种大家庭式的活动中增强交流增进友谊提升归属感。
二、引领成长推广辐射
引领工作室成员的专业成长,并把研修成果向全县推广辐射,以工作室成员的小团体带动阳山县教学教研是唐建强工作室的工作目标之一。他把成员的专业发展当作工作室的首要任务。他扎实开展网络教研,组织成员进入网络空中课堂,开展全国特级教师课例的听评课活动,组织听张祖庆、薛法根、窦桂梅等名师的课例,并参与了与各地的教学名家的评课活动。做到每一节课后都把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并在博客上交流。邀请广东教育杂志社主编龙建刚等专家给成员上课。同时唐建强老师围绕“语用”这课题研究主题做了5场专题讲座,辅导成员上县级公开课,县级竞赛课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工作室成员为全县的教研活动提供了10节优秀课例。并结合送教下乡开展主题研修活动达12节次,唐老师和他的团队的足迹遍及黎埠小学、犁头小学等七个乡镇学校,受益教师300多人次。阳山县电视台三年来共3次报道了工作室的研修活动。
三、凸显课题研究特色
课题研究是唐建强工作室的重要亮点,唐老师主持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用训练策略研究》为市级重点课题,他还指导三个市级课题的开展。参与实验教师16人,参与研究的学校5间,学生达650人。通过课题研究,提升了成员的教研能力,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唐老师本人在《师道·教研》《语文天地》等省级刊物发表论文2篇,成员在县《阳山教研》发表论文 1篇;另外还有10多篇论文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唐老师本人还被评为清远市教书育人先进教师,清远市陈梅香基金优秀教师。
“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此时的他们并不是名师,但唐老师和他的团队一直在路上,明天将继续在教育的天地里倾洒才情,挥舞开拓犁铧,携手同行。
思考,坚持,不断突破——阳山县职业技术学校教师温仕明
温仕明老师工作作风优良,一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级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遵纪守法,教育思想端正,师德优秀,爱岗敬业,勤奋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严于律已,为人师表,尊重、爱护、关心学生。服从工作安排,与同事团结协作。
教育方面, 温仕明老师08年起至今担任了9年共历经7个班级的班主任。分别于2013年、2016年获得学校“优秀班主任”称号,作为一名班主任,兢兢业业地落实好每一项学校安排的工作,使得班级有一个良好的班风,培养一群优秀数控毕业生为社会提供技术力量。任班主任期间,班级多次荣获文明班称号,特别是14春数控班,创新的运用企业管理模式,把企业的6S管理模式带到班级管理,班级每个月都获得“文明班”称号,班风学风优秀,受到了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教学方面,温仕明老师任教以来一直担任学校数控专业的教学,长期任教在第一线,开创新的教学模式,认真备课,不断的创新教学并付诸于实践,一直活跃在教学教研第一线。2012年学校推荐其参加国家级数控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培训效果显著。培训归来后,温仕明老师在教学上面的研究更专业,更清晰,同时也为学校数控专业的合理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2013年至2014年温仕明老师在技能比赛中屡获成绩,分别是指导了学生参加广东省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三等奖,指导了教师参加广东省技能大赛清远市选拔赛获得数控车项目三等奖,同时他参加并获得广东省技能大赛清远市选拔赛获得数控铣项目三等奖。2014年参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杯”机械类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由初赛到省赛到国赛,历时8个月,最终作为代表广东省的8位选手之一参加2014年国赛并成为全国32名获得一等奖的老师中的其中一名,广东省仅有3名。比赛归来后马不停蹄投入到技能比赛指导,指导学生参加广东省技能大赛清远市选拔赛并获得普通车床项目三等奖。2015年指导教师参加广东省“创新杯”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大赛,其中两名教师获得省一等奖两名教师获得省二等奖一名教师获得省三等奖。温仕明老师在教学上体现了专业的带头模范作用的同时能够坚持指导学生、教师参加各类各项专业比赛,体现了教学教研的传递性和影响力。
默默地耕耘,温仕明老师在2015年获得广东省教育厅颁发的“南粤优秀教师”称号。
“尽力去做好每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思考,坚持,不断突破。”这是温仕明老师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