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昔日的豪宅到今天的图书馆,肇庆这栋民国建筑到底经历了什么?

肇庆发布
+ 订阅

近日,余骏谋先生的女儿余佩珍回到翕庐,参观自己生活过的地方,听取翕庐近年来的使用、维修保养情况,追忆往昔。

▲余佩珍老人(左三)回忆在“翕庐”的岁月。来源:肇庆市图书馆

翕(xī)庐现在的身份是肇庆市图书馆分馆。以前,这里曾是民国时期资本家余骏谋的住宅。

▲中西合璧式的民国建筑——翕庐。Jack 摄

位于正西路的翕庐,在肇庆人的记忆中,人们更喜欢叫它“绿瓦桁”。“桁”指的是房屋上的承重骨架。翕庐的屋顶是用碧绿的琉璃瓦盖的,当时的肇庆,只有有钱有身份的人才盖得起这样子的房子,大概因为比较少见,这具有身份象征性的屋顶“绿瓦”成了“翕庐”的代名词,为肇庆人广而传之,反而“翕庐”很少人知道了。

▲翕庐屋顶的碧绿琉璃瓦。

▲2003年,翕庐被列为肇庆文物保护单位。

“绿瓦”大俗,“翕庐”大雅,“翕”有“天人合一”的意味,“庐”有“结草为庐”的恣肆随性,二者合一,就有了一种旷达的态度。这种态度,在乱世尤为难得。

▲仍保留着许多老房子的正西路。Jack 摄

在还保留着许多老房子的正西路,近几年刚修葺过的翕庐现在看上去仍很打眼。绿树拢荫,用糯米饭拌灰浆砌出来的水磨青砖墙,高大的趟栊门,刚漆过的门柱,像刚细细梳过短发、穿着青灰色长袄、夹着竹编书箱准备上路的旧式文人,穿过了岁月活在一个错乱的空间里,风采依然。

▲翕庐主楼门口。

翕庐建好的时候是1933年,所选的位置是当时城中有钱有势的资本家聚集的正西路,这个时候刚好也是其主人余骏谋一生中经商发展最好的时期。

▲现为公共图书馆的翕庐,书架上放满书籍。

●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

这里因为靠近军区大院,有军区的首长在这住过。

“文革”时期

红卫兵在这里搞武斗,两派下巴刚冒青的后生仔在楼上楼下用驳壳枪激战,子弹划过夜空,拽着红色尾巴,发出刺耳的声响,把翕庐的住户吓得不轻。后来,这里曾空置了一段时间。

2004年

余氏家族将翕庐捐赠给了市政府。

2005年

市政府将此地规划为图书馆。

几经波折,等当时的肇庆市图书馆馆长范女士接手重新修葺翕庐时,翕庐因年久失修,西附楼的蓝色琉璃栏杆已被旁边的住户拆去装饰自己的走廊,精巧的后花园倾圮凋零,砖瓦门饰也多有损毁。

▲2004年12月27日,翕庐业权人正式向市政府捐赠翕庐。来源:肇庆市图书馆

现在的翕庐基本上是按照“以旧修旧”的原则修复的。接管翕庐的范馆长是个细心人,为了做好这幢楼的修复工作,她每天都在这里转悠。

发现花园里的琉璃栏杆有一部分已被拆到了旁边的居民楼,范馆长费尽心思找到旁边的住户协商,又把蓝色的琉璃栏杆从居民楼里拆了下来,重新装饰在翕庐的花园里。

多扇百叶上下推拉式的西式木窗和德国进口的铸铁窗花,复原不了的,她找来同款的仿制品补上。

厅堂铁锈红的大阶砖,门廊地上七彩拼色的马赛克,梯级铺面的实木地板和二楼精雕细刻的实木楼梯扶手经过修复后,显得典雅而庄重,基本再现了翕庐往日的风采。

▲翕庐一角。

▲翕庐里通往后花园的一条小巷。

▲图书馆阅览室。

▲电子阅览室。

▲翕庐的后花园,现为休闲阅读区。

在某日下午,来到翕庐。炎夏,院子里的那四棵大龙眼树刚好把院子遮了个严实,炫目的阳光透不进来,见有幸莘学子在凉棚下看书。

在楼厅那些不显眼的角落里,一些年轻的面孔,目光一直在一排排书架里专注地搜寻。烈日下一颗躁动的心,在这里轻轻地安放。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