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守艺人|爱写诗的磨刀师:走街串户磨刀20年,子女双双读上研究生

南方+ 记者

器物有魂魄,匠人自恭谦。

在城市的角落,许多老行当在慢慢消失,守艺人们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不应该被遗忘。

传统艺术难遇守艺人,两者皆具,何其不易,何需吝于赞誉。

即日起,南方+客户端珠海频道策划推出视频系列报道——《守艺人》,与您一起走进珠海守艺人的世界,触摸快速转型社会中的安静的心。


(视频↓↓↓)

一条长板凳挑肩上,一头系的是磨刀的全套工具,一头系的是换洗衣服和生活用品。这,就是磨刀师老高的全部身家。

“磨刀磨剪子咯!”印象中的磨刀师,都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走街窜巷,高声吆喝。

然而爱写诗的老高却很不一样:多数时候,他都是静默地坐在板凳上,或专注着手下的刀具,或专注于自己的诗词创作。车水马龙呼啸而过,也似乎与他无关。

老高是安徽人,今年54岁。父亲就是磨刀的,祖传手艺。为了养家糊口,他背井离乡,全国到处跑,最终选择在珠海落脚,至今20年了。

“磨刀这活看起来简单,其中也是有技巧的,用力要均匀,磨刀要细心,这样磨出来的刀才会耐用。” 讲到磨刀的要点,老高滔滔不绝。“砍刀和切片刀要分开来用,磨的规律也不一样,砍骨刀口磨利就好了,口不必太薄,但是切片刀,越薄越利越好。”

就在这一刀一刀的磨砺下,20年的时光悄然过去。但除了年龄和技艺的增长,老高的生活并未发生太多改变。

每天早晨8点,他都会扛起自己的行头,开始一天的穿街走巷。

那套行头还是他从家乡带过来的,很简单:一把长长的木板凳,一条围裙,一块磨刀石和一个小桶。“现在的楼太高,很少吆喝了,有时候想磨的也找不到我。”他说。

有位阿姨拿着一把钝口的菜刀来问价格:“多少钱一把?”老高瞅了一眼:“10元”。

接过刀来,老高低头磨刀,一阵“沙沙”声响起。不一会儿的功夫,一把生满锈迹的老刀,被磨得崭新锃亮。老高却略带遗憾地说:“这个手艺很快就会失传喽。”

为了省钱,这些年间,老高一直都没有固定住所。一般情况下,他会选择在医院门口某个不起眼的角落打地铺,洗澡洗衣则在公厕解决。

“一个月大概赚3000元,自己的生活费每天30,剩下的分开一人一半给两个孩子寄去。”

就是靠着这个老手艺,他供养2个孩子都读上了研究生。“每年都只能在过春节的时候回家团聚,见上孩子们一面。”也许是想孩子了,说着说着,他把脸侧去一旁。

但很快,老高又乐观起来。他小心翼翼地从小包里掏出一个红色的收音机,“这是我女儿给我买的收音机,我每天早上都要听新闻。”按下开关键,一首《磨刀老头》从收音机里悠扬地传了出来:

每天都要走进这些我熟悉的大街小巷

城里的人是越来越多

那高楼大厦也已经数不清楚

……

【策划】蔡如意、王荣

【拍摄】王荣、蔡如意

【收音】王荣

【后期】蔡如意

【文案】蔡如意、沈梦怡、潘晓晨

【统筹】张应昂

编辑 蔡如意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