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翼翼地往相册里添加上最后一张照片,在底下工工整整地写上拍摄的日期和注释,看着这份耗时近五年花费了无数心血制作而成的宝贝,陈伯满意地长吁一口气。他说,这是阅江大桥从规划建设到建成通车的完整记载,可以让子孙后代还有更多的人清清楚楚地了解到肇庆的文明发展和城市变迁,见证到这条桥是怎样推动着“一江两岸”的发展。
陈伯老伴的五年
School's opening ceremony
听在陈伯老伴唐姨的耳里,
这声长吁,
却又带着一丝怅然若失的感觉。
因为在过去的近五年多时间里,她已习惯了每天看着陈伯摆弄着他的那堆摄影器材,站在家里的阳台上,不停地对着阅江大桥比划和拍摄。
阅江大桥
阅江大桥2012年9月28日动工
自规划之初,阅江大桥便一直备受广大市民关注。从2012年9月28日动工建设,到2017年8月8日建成通车,阅江大桥的“诞生”,架起了推动肇庆“一江两岸”加快融合发展的快车道,更承载了肇庆人对一座城市扩展与变迁的情怀与展望。
与广大市民一样,从肇庆市总工会工作岗位退休多年的陈东风同样对阅江大桥的建设充满憧憬和期待。早年工作时渡轮过江、一桥二桥相继建成开通、城市快速发展出行遭遇交通瓶颈……
诸多感受他都一一体会过。
随着阅江大桥的选址确定,
陈伯惊喜地发现,
新桥正好位于自己的家附近,
从阳台上往外望去,
整座三桥将一览无遗。
我要用镜头拍下三桥建设的前前后后、点点滴滴、一动一变,成为大桥建设的完整记录和翔实资料。
身为摄影爱好者的陈伯
就此,风雨晨昏、朝霞暮霭、晴雨雾辰,已过古稀之年的陈伯总是坚守着他和三桥的“约定”,拿出相机,为三桥的建设留下每天的身影。
就连过农历大年初一
陈伯也要先完成他每天的必备功课
才安心地忙活探亲访友的事情。
渐渐地
三桥建设的话题
成为这个家庭晚饭时的必备话题。
陈伯数年前的一天
今天堤下路封路了,有好多施工车辆进场了。。
陈伯数年前的第二天
今天顶制T梁建设好了,桥面上搞了个工程结构贯通仪式。
父子携手 共录历史
❂
陈伯的热情感染了全家,也带动了全家人对三桥建设的关注。同为摄影爱好者的儿子陈先生,看到老爸年事已高、腿脚不便,却又不甘心仅仅在自家阳台拍摄。
便在工作闲暇时开着车载上陈伯,往肇庆市区和高要区转,陪他寻找不同的拍摄角度和地点,满足陈伯越来越大的“胃口”,还利用自己的小型无人机俯瞰拍摄三桥的英姿,帮助老爸填补照片资料的“空白”。
用光影
铭刻阅江大桥的“成长”
用情怀
呈现文明城市的发展变迁
数年的不断记录
积累成两本厚厚的相册。
2017年8月8日
陈伯在相册扉页处
写下的这段话
成为西江南北两岸
不少市民的共同记忆
真实记录着肇庆前进的步伐。
2017/8/8
FRIDAY
2012年9月28日动工以来,镜头记录着工程的进度,点缀着各个工程画面,今天终于建设通车了。远处望去,看江面的船只,桥上高高的双帆,南北两岸的双塔,青山、绿水,朝阳、晚霞,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留给我们视觉的享受。
当城市发展遇上时间蜕变,透过镜头,人们释放人本情怀,记录发展历程,保留城市记忆。两本厚厚的相册,数百张静态的照片,刻录了阅江大桥1700多天的动态“成长”过程。
时光的相册
翻阅着以时间为主线
纵向展现阅江大桥建设全景变化的相册
我们
看到的是
城市管理者
推进交通和市政建设所带来的巨变;
感受到的是
广大市民对
肇庆这座城市的热情和感情;
体会到的是
广大市民对
肇庆这座城市沉甸甸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这种植根于市民心中
油然而生的情怀,
正正折射着
肇庆这座古老城市的现代文明内涵!
高要区新闻中心制作
总编辑:李振杰
副总编辑:李宇成
文字:区颖 王雄伟
图片:陈志锋
编辑:钟养昌 韩腾洲
高要人关注高要发布
按二维码关注,转发朋友圈!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