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起来谈谈一位明代“文艺男青年”的自画像。
说起自画像,大家脑海中闪现的是达芬奇?梵高?
其实中国画家画自画像的历史早于西方,据《后汉书》所记载,汉献帝时做过常卿的赵歧,通经学,多才艺,是画“自写真”可考的第一人,其后,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画家顾恺之等,均有自画像的记载。但目前所见中国最早有亲笔题字的自画像,是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图中描绘的是君臣三人在松树下听琴的场面,弹琴者便是宋徽宗。(然而,此画因画工过于精细,与宋徽宗的其他作品风格判然有别而被认为是画院高手的代笔之作。)
在顺德博物馆,也藏有一幅珍贵的自画像,那就是明万历年间梁元柱所绘的《森琅公少年自画小照》。
画中这位“面如削瓜、深衣幅巾”的少年便是森琅公梁元柱。
梁元柱(1581-1628年),字仲玉,又字森琅,是顺德伦教人。他自幼聪敏好学,在明万历年间高中举人,随后一举中进士,曾任庶吉士、陕西道御史。他为人忠良清廉,拒与歹人狼狈为奸,后被削职还籍,归隐广州粤秀山,常与邝露、黎遂球、陈子壮、赵焞夫、梁继善等文人雅士诗酒高会,醉心于书画,山水、人物画皆擅,尤其擅长画竹。
此画在清罗天尺所撰写的《五山志林》一书中曾有记载:
“余曾游公乡,访公裔孙,见公自写小影,面如削刀,深衣幅巾,四面围以盘兰……”
上文提及“公裔孙”,在此画的诗堂部分,亦有梁元柱的族孙梁廷枏于清咸丰丁已年(1857年)所题“森琅公少年自画小照”。题记描述道:“公幼善丹青,先由工笔入界画,皆精,往往驾唐伯虎而上之,人物衣褶直与仇千洲不分……”。由此可见,梁元柱的绘画水平并不亚于当时的主流画家唐寅、仇英等人(仇十洲即仇英,明代著名画家,与唐寅、沈周、文徵明并称“明四家”)。
我们细看这幅自画像,可见少年森琅公端坐于奇石之上,手倚书桌,桌上有序地排列着各式文房雅器,身旁四周更以兰草相伴,整个画面清晰直白地为我们呈现了晚明时期“文艺男青年”的风雅与时尚。
森琅公身上所穿的这套蓝色直裰,宽白护领,头戴的网状幅巾,是明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典型装束。
画中的森琅公右手靠在一张白石书案上,案上陈列了当时“文艺男青年”所标配的文房雅器。左上端摆放的是一尊蓝釉梅瓶,旁边是炉瓶三事:香炉、香盒、箸瓶。在明代,文人雅士异常讲究生活情趣,并以焚香为风雅时尚之事。
在石案正中,摆放有一枚卵形淌池砚、一支香妃竹管笔和一把上了扇扣的竹扇,另有一函书卷。除了几件基本的文房用具,还摆有一只盛着佛手果的海棠碟。佛手果除了形似佛手可供观赏把玩,还具有独特的果香。古人常以精致的果碟将多个佛手堆起放于雅室之内,可见当时除了通过插花、焚香来增添室内香气以外,还流行摆果闻香的风气。
此外,画中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庭院内奇石、盆景,也是文人的高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把弄之物,兰草代表着清雅脱俗,松树寓意着正直朴素,菖蒲则具有淡泊名利的品格,这些恰恰是文人、士大夫阶层所追求、向往精神境界。
梁元柱的画迹传世不多,目前可考仅存4件,此画是4件中唯一的人物画,画风明净淡雅,是反映明代晚期岭南地区文人生活与追求的珍贵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