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首家医养结合试点将在10月投入使用,但什么样的老人能入住并享受服务,此前部门尚未明确。近日,东莞市卫生和计生局下发了《东莞市护理院收治对象规范(试行)》。根据这一《规范》,能入住护理院的老人分为8大类,包括脑瘫患者、截肢卧床患者等病情稳定且不需要抢救的人群,而等待手术、或患有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则不在入住之列。
两家试点护理院均将开张
统计显示,2015年东莞老龄化率达15.26%,人口老龄化呈现基数大、增速快、寿龄高等特点,家庭护理压力大,市民对养老机构尤其是具备医疗功能的养老机构需求越来越大。今年年初,东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东莞市关于促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工作。其中,东坑医院、洪梅医院被确定为了东莞开展医养结合的首批试点医院。
据悉,自东坑医院被确定为医养结合试点单位以来,东坑镇结合“卫生强镇”创建工作,全力推动东坑医院旧住院楼改造工程,加快建设第一期护理院试点项目。目前,护理院建设工作正稳步推进,已完成70%建设工程,预计今年10月份可建成并投入使用。
东坑医院原来的旧住院楼经过改造,已经初见雏形。根据院方的设想,建成后的护理院楼高三层,建筑面积5610平方米。从病房设置来看,护理院将设置69间三人间、32间双人间、16间单人间,能提供编制床位302张。有关负责人表示,东坑镇将充分利用好东坑医院现有资源,创新健康养老模式,着力解决护理院运行机制有待完善、服务网络及服务设施有待加强、服务队伍人员不足等问题,为失能老人提供一站式服务。
洪梅医院养老护理院也将在年内启动。据介绍,护理院位于住院部5、6楼,计划设置医养结合床位96张,今年第四季度将正式启动一期医养结合病区,开放床位48张,配备医生4名,护理人员38名(护士12名;护工26名),人均医护人员达0.88人。
8类人群为可收治对象
护理院开张在即,相应的政策配套措施也将在近期纷纷出炉。9月6日,《东莞市护理院收治对象规范(试行)》下发,明确了医养结合的目标群体。
根据《规范》,对已获得民政部门许可并颁发了《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证》的医养结合机构,收住人群须为60周岁以上老年人或老年病患者。
具体来说,包括8大类人群: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脑外伤后、颅内感染后等)致残,大部分或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病情稳定不需要抢救的患者;有认知障碍的伴生活不能自理者;截瘫无手术或其他治疗指征的卧床患者;医院治疗出院后(尤其脑外科、骨科手术后)病情稳定,但仍需延续护理的病人;各种老年病、慢性病等,虽然病情稳定,但大部分或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住院护理的病人;植物人;脑瘫患者;临终关怀患者,即凡是在现有的医疗技术水平条件下,所患疾病没有治疗价值,而且不断恶化、濒临死亡。
“整合医疗和养老两方面资源,重点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护理、康复娱乐、社会工作等服务,有助于解决老年人看病难、缺护理的问题”,洪梅镇有关负责人表示,从收治的人群来看,主要目的就是结合专业的医疗服务进一步保障老人安享晚年,适当解除老年人子女的后顾之忧。同时对入住的老人将在社保方面提供更多保障,进一步降低家庭的经济负担。
入院前需对患者进行生活能力评定
不过,护理院也有一些不合适收治的老人。《规范》表明,有6类对象不可收治。
这6类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各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脑出血、脑梗死等);急性创伤患者;等待手术的患者;其他危重疾病需及时救治的患者;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况。
此外,《规范》还同时下发了东莞市护理院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对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分。记者留意到,评分分为10项,从进食、洗澡、梳洗、穿衣等方面来打分,如“进食”一项,就分为较大和完全依赖、需部分帮助夹菜盛饭、全面自理,分别打分为0、5、10分。
市卫生和计生局介绍,此量表满分为100分。得分100分为完全自理,≥61分表示有轻度功能障碍;60-41分表示有中度功能障碍;≤40分表示有重度功能障碍。入院前需要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评定由有资质医生与护士各一人实施并签名确认。
【记者】欧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