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这个星球的至高点,令人心驰神往却又危险致命。登顶珠峰,曾一度是人类最狂野的梦想。
有人将它视为一生的挑战,也有人,只用一年,就从毫无登山经历的“小白”,变成登上世界之巅的“大神”。
她叫简丹。
披肩长发,淡雅妆容,一根小巧精致的项链,一袭黑底白色波点长裙。如果不是那双坚毅的、有故事的眼睛,你很难将面前这位35岁的瘦小外企白领和3个月前在珠峰登顶后手举国旗的登山者联系在一起。
在5月22日到24日的3个日夜里,简丹接连完成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与世界第四高峰洛子峰的登顶,成为首位成功连登该双峰的中国人。而距离她登顶人生中第一座山峰,才刚刚过去一年零19天。
一次遇险
为何要攀登珠峰?1923年,英国著名探险家乔治·马洛里回答,“因为山就在那里。”这句名言从此成为登山界的指引,激励着无数登山者去攀登一座又一座高峰。
而对于简丹而言,她的答案简单又复杂,似乎还有一种冥冥中的注定。
1982年6月,简丹出生在甘肃兰州。大学毕业后,她曾在广东工作过三年,辗转换过多份工作。之后,她入职一家外企,从销售做起,目前在西安任西北区销售经理。
2012年,简丹遭遇家庭变故,加上工作压力巨大,还背负房贷。她想不通,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那段时间,她失落、浮躁,唯一的减压途径就是烟酒。她试图寻找一个宣泄的出口,便自驾去西藏,“一去,发现能获得些内心的平静,于是之后每年都要去两次。”
2015年10月,简丹和三个女孩自驾去西藏。毫无户外经验的她们,临时决定去冈仁波齐峰转山。到达海拔5670米的垭口时,天色转黑,气温骤降,她们被困山上,手机也没有信号。不知是因为高原反应还是着急上火,简丹的右眼看不见东西了。寒夜中,四个人为未知的恐惧抱头痛哭。所幸最终,两名转山的藏民发现了她们,并帮她们顺利下撤。
那次经历,让简丹重新审视生命。“濒临死亡的边缘,你最想要得到什么?我只想活着!”简丹告诉南都记者,“就是这种体验让我开始对登山着迷,我迷恋的不是登顶的荣耀,而是在这途中征服自己的过程,每分每秒。”
旅途归来,她去看了当年新上映的电影《绝命海拔》。那是一部灾难冒险片,讲述1996年两支探险队攀登珠峰的故事。
“观影时我默默在想,有生之年我是否也能有这样的体验。”简丹说,“我承认我除了勇气和意志,绝对不具备这样的身体素质,但是站在顶峰的感觉、征服自己后的愉悦会一步步把我推向意念的更高峰。”
电影落幕,一个念头在她心底生根发芽:“我一定要在5年之内,登上珠峰!”
三座山峰
然而,在确立这个看似疯狂的目标之前,简丹从未登过山,也毫无户外运动经验,“最多爬过小土坡。”
但身为一家世界500强外企的大区销售经理,简丹自然有着过人的执行力。
2016年初,机缘巧合,简丹在一次募捐活动中结识了西藏一家户外探险俱乐部的高山向导旦增。旦增曾8次登顶珠峰,她立刻拜旦增为师,学习登山知识。
2016年也因此成为简丹向登山者迅速迈进的一年。5月,她跟随旦增的俱乐部,登顶海拔6178米玉珠峰;6月,她和朋友成功登顶海拔5276米四姑娘山二峰;7月,她再次跟随旦增,成功登顶海拔7500米慕士塔格峰。
三座高山下来,她意外发现,自己对高海拔的适应能力很好,高原反应较小,因此可以较快速攀登。但她也同时发现了自己的短板,体能和力量都有欠缺。
她戒了烟酒,并在旦增的远程指导和健身房教练的帮助下,开始进行系统性的训练,跑步、深蹲、举铁,着力提升心肺功能,并加强腿部力量及耐力训练。
2016年十一假期,简丹去尼泊尔徒步旅行,接触了尼泊尔的高山向导。有了慕士塔格峰打底,结合她的身体素质和训练情况,向导和她都认为,8000米以上的高峰可以一试。
简丹决定将她的珠峰计划提前,并做了一个看似更为疯狂的决定:马卡鲁和珠峰双峰连登。“这个决定被很多人嗤之以鼻,在某些负责任的登山家眼里,这无异于自杀。”简丹承认,此前慕士塔格的攀登过于顺利,她多少有些自我膨胀。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她把计划修改成只登珠峰,但忍不住又追加了一个小目标:如果天气好的话,再上洛子峰。
她向南都记者解释,一次攀登两座山的成本远低于在两段独立行程里攀登两座山,加上请假不易,双峰连登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我不会因为交了钱就勉强自己必须登顶,一旦有危险我会立即下撤,没有任何事比生命更重要。”
攀登珠峰价格不菲,仅登山服务费一项,从中国的北坡走,需要35万元人民币,而从尼泊尔的南坡出发,也需要3万到8万美金不等。简丹选择从南坡双峰连登,尽管成本降低,但也需要30多万元,还不算路费、技术装备、服装等费用。
简丹拿出这些年的全部积蓄,甚至还取出住房公积金。“我在美元汇率最高、西安房价低谷时拿这些钱去登山,回来一看,房价翻番了,如果当初用来买房,现在两个珠峰的钱都出来了。”她笑言。
两具尸体
2017年4月7日,简丹和队友从尼泊尔加德满都坐飞机到卢卡拉,徒步向珠峰大本营前进,同时开始为期一个多月的海拔适应和体能、技术训练。
珠峰就像一个测试场,你身体部件的每个细节都可在此接受极端检验。简丹没想到,还没开始攀登,尿道炎、胆囊炎、发烧等多种疾病就先后光临。以前几乎不服用任何抗生素的她几乎吃遍了各种能吃到的药物。
5月17日,简丹和她的夏尔巴向导尼玛终于迎来了为期一周的冲顶之旅,等待她的是险峻的坡度、极高的海拔、多变的天气,还有近在咫尺的死亡。
越过昆布冰川,从C1营地一路向C4营地进军,他们不断被频繁的雪崩、几近垂直的冰面、血痰、脚伤、腹泻以及各种炎症纠缠。
5月22日,尼泊尔时间凌晨2点,简丹跟随尼玛及其他两名中国队员率先登顶珠峰。站在世界之巅,周围一片黑暗,只有营地的灯光和冲顶者的头灯在山脊上连成一条线。她磕了一个头,感谢珠峰的温柔相待。“原本计算会有40km /小时的大风,但在我冲顶时却一点都没有,我有这么好的运气,感谢被眷顾。”
尽管成功登顶,但简丹却并没有想象中的兴奋。冲顶留给她的最深刻的记忆,不是别的,而是路上遇到的两具尸体,以及两位险些成为新尸体的登山者。
在珠峰,8000米以上的区域散落着许多遇难者的遗体。由于海拔过高,他们无法被运往山下,只能保持着遇难前的姿态,成为一个个触目惊心的“路标”。尽管事前已有心理准备,但当在冲顶途中,头灯光线在一片黑暗中扫到一具尸体时,简丹还是被吓得汗毛竖起,打乱了上升节奏。继续走了近一个小时,又一具尸体出现在她眼前。“他离我很近,右手半握,我看不清他的脸,但凭他的姿态就能感受到他临死前的痛苦。”简丹说,“我曾以为自己能够坦然面对生死,但遇到这样的冲击,还是百感交集。那一刻我好想回家,无比想念妈妈和女儿。”
在即将抵达8600米的希拉里台阶时,简丹和队友先后遇到一名失温的夏尔巴向导和他的巴基斯坦客户。如果没人帮助,他们肯定会变成新的“路标”。一名中国队友拿出一瓶氧气给夏尔巴向导。简丹也想救另外一人,但当她沉下心来分析自己的状况时,却发现自己无能为力。在向导通知地面救援、安排前方队友补给之后,她只能越过对方,继续上攀。
“在海拔8500米以上,人们无法苛求道德的尺码。”《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一书作者乔恩·科莱考尔曾如是说。
但简丹仍不断责备自己的冷漠,之后成功登顶的喜悦也因此被冲淡大半。
在下撤的路上,那位巴基斯坦登山者还趴在原地,却突然动了一下。简丹激动不已,要拿出自己的氧气给对方,但尼玛却抢先一步把自己的氧气和面罩摘下,戴在了对方脸上。吸氧不久,这名登山者逐渐恢复了意识。“如果当时他没被救活,我真的不会再登山了。”简丹说。
从珠峰下撤至C4营地,几乎未作休整,简丹拖着一双冻伤的脚,于5月24日早上6点,成功登顶距珠峰约3公里的8516米洛子峰。绝美的风景让她有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而她也成为了第一位实现珠峰、洛子峰双峰连登的中国人。
拖着疲惫的身体继续跋涉6个小时后,简丹和尼玛终于下撤到珠峰大本营,营地为她准备了庆功蛋糕和火锅。回望那两座山峰,简丹说,“雪山就在那里,但我不想征服,我只想去拥抱。”
三重身份
从珠峰下来,简丹乘直升机回到加德满都,再乘机飞拉萨,自驾回西安。母亲和女儿已等候她多时。
临出发前,简丹给母亲留了字条,“写下所有银行卡的账号和密码,家里重要物品放在哪里。就像一封遗书。”
在冲顶过程中,她想得最多的就是,“这里太冷了,我不能死在这里,我要回家,我还有妈妈和女儿。”
10岁的女儿知道妈妈成功登顶世界之巅,却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简丹也并不打算说太多,怕勾起女儿的兴趣,“毕竟没有哪个妈妈愿意自己的女儿做这件事。”她笑了,眼神中是一个母亲的慈爱。
她同时还是一个团队的领导者。
为了登珠峰,简丹不仅用光14个工作日的年假,还抱着不成功便辞职的觉悟,向老板请了无薪假,没想到顺利获准。为了回报这份支持,她归来后不做休整,6月1日就马不停蹄地开始工作。
简丹说,她的工作是销售,其实与登山有许多共同点。“做销售这么多年,我一直喜欢制定高增长的销售目标,然后再去根据这个目标规划种种蓝图,最后费着吃奶的劲把自己种的苦果吃了,还得吃干净喽。我总认为目标在那里,朝着那个目标再去准备总是不会错的。”
6月4日是简丹35岁的生日。珠峰归来,她一个月都在庆功、庆生。朋友、同事的饭局不断,大家都想听凯旋的英雄讲讲传奇的经历。
整整一个月,她在珠峰被冻伤的双脚都几乎没什么知觉,脚趾甲全部脱落。一个夏天,她都在等待趾甲慢慢长出来。
简丹说,她原本想蛰伏一年,可还是扛不住雪山的诱惑。尼玛的一通电话,让她对曾经错过的马卡鲁峰心驰神往。她当下决定,9月14日出发,去马卡鲁再次感受巅峰。
未来,她想要挑战14座8000米级高山。但同时,她又说,自己善变。“不一定非要登完14座,既然真心喜欢登山,就随缘吧。”
“不管别人怎么看,我想登山的人更会珍惜生命,因为他们知道生命还剩一秒的感觉、明天如果是最后一天的求生欲。”简丹说,“当你默默地去思考‘再给你一次活着的机会的话,你会怎样’时,你才会不断去刷新你生活质量的新高度、怎样认真对待生命赋予你的每一天。”
【出品】南都采编指挥中心
【统筹】南都人物新闻工作室
【主持】胡群芳
【采写】记者 刘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