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广州市蓝皮书研究会发布的《2016年广州科技形势分析与2017年展望》(广州科创蓝皮书)公布了由广州留学人员服务中心、中共广州市委党校联合课题组开展的《广州留学归国人员创新创业状况调研报告》。
报告中提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11月,广州留学归国人员(简称“海归”)已超过5万人,成为广州创新创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为全面了解广州留学归国人员创新创业发展现状,课题组设计了《中国留学人才市场留学人员就业意向调查表》,对“海归”人才进行调查。
特点1:爱创新
获发明专利多 科研活动挑大梁
调查数据显示,5%的广州海归获得专利。其中,发明专利所占比例为62.5%,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占比分别为28.1%和9.4%。报告分析,上述数据说明海归的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较强,且具较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此外,调查中发现,以青壮年为主的海归,在重大技术攻关项目或创新科研活动中承担着较为重要的角色,超过四成的重点项目负责人或技术骨干为海外人才。其中,担任项目的主要领导或负责人和担任项目的技术骨干或中坚力量的,所占比例分别为23.2%和20.2%,合计达43.4%。
调查同样发现,创新能力强的海归主要工作在以自主创新为主的企业中,也就是说,鼓励企业加大自主研发投入,也有助于吸引更多拥有发明专利的海归扎根广州。数据显示,海归所在单位核心技术来源渠道比较多样,其中,自主研发比例第一,占44.5%,国外引进占38.0%,模仿创新占18.1%,产学研合作研发占16.6%,国内购买占16.1%。
特点2:爱创业
16.5%海归选择创业 近五成企业规模过百人
调查显示,16.5%的海归选择了自主创业,他们的企业大部分还属于初创期,所占比例达到42.4%;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所占比例分别是29.8%和27.8%。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大,其中,100人以上所占比例为47.3%、51-99人占7.3%、10-50人占20.0%、10人以下占25.3%。
课题组认为,约一半企业属于初创期阶段,也有近一半的企业规模人数能达到100人以上,可以看出留学归国人员的企业发展态势好,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同时,自主创业的海归认为在成功创业的重要因素中,具有好的创业机会和项目最为重要,所占比例为61.3%。
然而,海归创业也面临诸多挑战。报告中提到,海归研发的技术、项目大都是比较领先,但以海归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进行市场化的道路相对艰难。对于长期居留国外的留学归国人员而言,回国后面对复杂的国内市场,他们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另一方面,企业运营经验欠缺对创新创业构成了障碍。海归的优势主要集中在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创业经验不足。回国后创新创业往往是第一次掌舵一个完整的企业,其中涉及的诸如法律、投资等方面的管理经验不足,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政策对比:北上广深如何抢人才?
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是我国科技发展走在前列的城市。由广东省科技图书馆(广东省科技信息与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开展的《北上广深科技人才政策比较研究》报告,以广州市实际为基础,挖掘其他三大城市科技人才政策制定时可借鉴的优点。
报告认为,广州在人才梯队培养和产业导向方面更具特色,但需要补上引进力度、人才评定和人才储备等几处短板。
报告指出,北上广深四大城市所实施的人才政策主要都包括了以下几大方面: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与发展、人才激励、人才管理。
根据调研结果,四个城市面向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政策主要都包括了奖励性、保障性和发展性三大类,分别重点针对解决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问题。其中,四个城市面向海外的引进力度都比面向海内的引进力度更大。
此外,北上广深四个城市的人才政策均强调了人才流动机制的改革,鼓励各类组织探索建立灵活多样的创新型人才流动与聘用方式,主要表现在完善柔性引才机制、优化科技人才流动与配置机制。
以柔性引才为例,在人才引进过程中,人才引进和使用方式突破了地域、户籍、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限制,不改变其户籍(不迁户口)或国籍,不改变人才与原单位关系(不转人事关系)。具体方式包括支持联合培养、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开展科技讲座、难题攻关、项目合作、技术咨询等短期服务。
在人才激励方面,除了深圳市没有单独列出外,北京、上海、广州均单独就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出相关政策条例,以进一步激励创新人才。具体方式包括:科技成果的处置权和收益权下放给科研单位,以及改革科技成果的收益分配制度。报告提到,北京与上海就提出了可提取70%及以上的转化所得收益,划归科技成果完成人以及对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所有。
广州亮点
搭建人才梯队和产业导向吸引人才
后备人才是为广州提供源源不断创新动力重要资源库。报告中提到,广州市“121人才梯队工程”就是针对高端后备人才培养与发展的人才政策,是对广州市人才政策的一个重要补充,也凸显了广州市对高端后备人才培育的重视。
根据该政策内容,广州市计划培养出站在国际科技前沿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后备人才(第一梯队)、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后备人才(第二梯队),以及在学科专业领域起骨干带头作用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后备人才(第三梯队)。
此外,广州市针对战略性主导产业人才紧缺的情况,推出了专门的人才政策,即广州市战略性主导产业紧缺人才开发项目,计划培养主导产业领域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产业、新材料与高端制造、时尚创意、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6类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急需紧缺骨干人才。
广州不足
人才政策应更好地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报告认为,与北上深相比,广州市的人才引进力度仍较弱,尤其表现在对于创新人才的引进资金奖励力度较弱。广州市的人才政策的制定、颁布和评估过程缺少第三方政策评估机构的参与。人才政策应更好地发挥用人单位作为真正人才引进主体的作用。
报告中也提到了其他城市的先进做法。例如,北京市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专项计划、上海市的“雏鹰归巢”计划则值得借鉴。上海市的“雏鹰归巢”计划通过聚焦哈佛、斯坦福、剑桥、牛津等世界排前100的名校,选择海外高层次人才进行跟踪联系,纳入高端海外人才储备库,并由上海市外国专家局及上海国际人才交流协会负责,承办各大名校留学人才与用人单位接触的职业见面会等模式,提供人才交流与用人单位的对接平台,定向引进海外人才,更好地发挥人才优势。
来源|南方日报
文图|江珊 戴佳信
编辑|黄叙浩 黄亚梅
校对|吴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