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地名,如同一本历史札记,有的记载着城市的风物历史,有的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记者走访广州城内的大街小巷,探寻街巷名称的故事,当中既有已约定俗成的“市”“街”“巷”“坊”“里”,也有极具广州风情、众多以“约”为单位的小巷,如龙溪首约、耀华北约、荷溪三约、泮塘首二三约等。
事实上,这些有着古老历史的街巷,大多已在不经意间湮没于日新月异的街巷改造和马路拓宽的洪流中,被新地标所取代,只存留在路牌或石碑上。如今,得以寻到踪迹的古老街巷既蕴藏着广州厚重的文化基因,也传达出浓浓的故土乡情。
01 街巷
《说文解字》中说,“街,四通道也”。即一条街是前后左右都通达,在古代,城里的主要道路都称为街,如宋代起就已是广州城商业繁华之地的高第街。据记载,这里的繁华正是得益于玉带濠内联六脉水渠、外通珠江航道的交通便利。
街道的下一级单位是“巷”,《说文解字》中说:“巷,里中道”。直为街,曲为巷;大者为街,小者为巷。广州的小巷数不胜数、纵横交错,人民南的金玉巷、大新路上的相公巷、纸行路的牛头巷……几乎每条巷子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巷也循其特色而衍生出了“约”“里”“坊”等道路单位。
广州西关古巷
在传统的道路名称中,“街巷”二字是最常用的单位。广州府城,后倚粤秀,前临珠江,旧有三城。明洪武十三年,永嘉侯朱亮祖以旧城低隘,连三城为一,辟东北山麓以广之,即今内城是也,谓之旧城。旧城北至越秀山,南至珠江,东西则限于两濠。
据广州市志记载,当时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具有代表性的是横贯东西两城门,位于巡抚部院、布政司南的惠爱大街(今中山三路~中山六路)及纵接南北城门的大街(今解放路)。广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饶原生介绍,事实上这些“大街”的用法并没有严格的规则,如惠爱大街也可称作惠爱路或惠爱街。
明代商业外贸繁盛,西关地区已有十八个甫的商业区、怀远驿所和十三行外贸活动馆所,并填河筑地向南扩展。随着经济发展,商业区及原有城内街道也逐步拓建改造成近代马路。
清代末年修筑了第一条江堤道路——天字码头段(今沿江中路),长36.6米;第一条市郊道路——东沙马路,由东较场起直达沙河。这两条砂石路的修建是广州近代道路建设的开始。
广州市地方志办工作人员介绍,18世纪前后,富足的盐商在此修建深屋大宅,高第街成为了盐商聚居的商业旺地。尤其是被称为“广州近代第一家族”的许氏家族从澄海前来后,在高第街繁衍生息,成为跨越政、商、学三界的广州大族。随着盐业制度的改变,高第街变成了经营服饰、衣帽和百货的商业中心。
据记载,起义路以东高第街的585米街道上,有鞋店、绸缎行、药铺等278间商铺。到了1980年,高第街成为全国第一条经营服饰的个体户集贸市场。虽然如今这里的风光已不似当年,日趋平静,但素雅大气的牌坊和街巷间古旧的门楼依旧留存。
02 约
“约”最具广州风情。在老西关,不少地名有着“约”字,耀华北约、荷溪三约、泮塘首二三约为街坊熟知。古粤秀色工作室负责人杨华辉介绍,带有“约”字的地名主要出现在岭南地区。
耀华三约的西关大屋
说起“约”的来历,饶原生告诉记者,“约”其实算是一种乡规民约的乡村组织名字,是一个村民的聚居点,相当于一个自然村落。广州比较早城镇化,就开始用街、坊这样的地名,“约”也就相当于街、坊,是个聚居点。
荷溪三约坐落在荔湾耀华社区旁,不远处就是著名的西关大屋。走进这个充满诗意的巷子,麻石街、青砖墙,看起来和普通的西关街道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住在这里的街坊却用自己的巧手将旧街巷装点一番:几乎每户人家门前都有绿植,如同为小巷系上了一条绿色的缎带。
耀华三约的麻石街、青砖街
03 里
“里”是百姓聚居地,逐渐与巷的概念趋向一致,指的是城市里的里弄,最初是街巷中街坊聚居的地方,随着城市街巷的融合,里的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逐渐与巷的概念趋向一致。
擢甲里:因状元而命名
擢甲里位于越秀区朝天路和光塔路一带。 擢甲二字,“擢”为擢升,“甲”为头名,两者合在一起隐含科举高中的意思。关于擢甲里的传说被印在擢甲里巷内的一处书本形状的雕塑上,也得以看出巷子的文化气息。
明朝年间,这里曾是学士伦文叙世居之地。伦文叙中状元后,他的两个儿子伦以谅和伦以训又先后摘得探花和榜眼,父子三人荣登鼎甲,荣盛一时无两。于是,伦文叙所住的旧故里命名为擢甲里,所在的巷子改名为福地巷。
此外,擢甲里的来历还有一说,南宋初年,南海人黄勋住在此处,他自幼家境贫寒,读书勤奋。母亲去世后,因无钱安葬,家里人商量决定火葬。黄勋失声大哭,坚决不同意。于是,他替人抄书,攒够了钱安葬母亲。乡亲们都啧啧称赞:“黄氏有子如此,必不久食贫矣!”果然,绍兴二年(1132年),黄勋考取进士。地方官李陵器重他,为他盖了所新宅子,命名为擢甲里。
可见,无论是哪一位,擢甲之名都与状元有关。然而,居住于此的居民却大多与此无关。从小住在擢甲里的戴婆婆如今在巷口卖菜,她告诉记者,虽然有不少说法称清朝年间这里曾经是满族聚居地,但事实上,这里住的主要是被称作“旗下人”的汉人。“八旗子弟是当官的,旗下人就是兵。”
雅荷塘里
华宁里:因黄鹂得名
在古树参天的人民公园东侧,300多米的小巷华宁里与周围的巷陌并无二致,四处都是高楼和商铺,早已寻找不到当年的诗意。据《广州城坊志》记载,华宁里,俗名黄鹂巷,盖黄鹂港之讳,南汉时,两堤夹植杨柳,上多黄莺,故名黄鹂港。这个名字,颇有一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韵味。
世殊时异,如今的黄鹂港早已不见杨柳与黄鹂,名字也变成了谐音的华宁里。巷内,两旁是新旧不一的民居住宅,市井味取代了诗意,却也不失情趣。时不时都能看见几名老街坊坐在门前话家常,或许是在诉说着过去威水的英雄往事。
其他有代表性的里还有雅荷塘里、学源里、丹桂里等。
走出去·精彩回顾
☞欢乐春节·南方日报海外版携手海外书协全球送“福”
☞助力广东“联接内外,沟通世界”,南方日报海外版与美国国际日报合作开版
☞南方日报海外版深度调查报道结集《发现侨乡四》首发
☞南方日报海外版亮相"一带一路与东南亚"国际论坛
☞南方日报与光华日报"联姻",让更多华侨华人感受广东魅力
☞《南方日报》牵手印尼《讯报》,共谱华文传媒新篇章
☞重走澳洲淘金路·160年后,我们为何从这里再出发?
实时推荐
☞犀利!广东21市,广州人最爱吃,潮汕人善经商,珠海人最懂生活……
☞《五邑侨胞耀中华》今日首发:想了解五邑侨胞故事,这本书不可不读
☞他是康有为弟子,十个儿女都是高颜值学霸!黄嵩龄家族历史展广州首展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胡良光 黄洁楹
校对|陈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