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清远与广州的历史渊源,离不开对两地历史上政区的沿革及其隶属关系的考察。本文谨以历史上清远政区的沿革为线索,依据广州、清远两市地方志书的相关记述,分作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历史时期,对历史上清远政区的沿革及与广州的隶属关系进行详加考证和梳理。
秦代:清远市境隶属广州管辖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200年前,其时清远市境无政区设置,南部地区为南海郡属县番禺(今广州)的管理范围,北部则隶属长沙郡管理
先秦时期,岭南属百越(粤)之地,未实行行政管理。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在岭南地区设立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今广东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管理。南海郡下辖四县一区,分别为:番禺县、龙川县、四会县、傅罗(即博罗)县和揭阳戍守区,郡治设在番禺。番禺就是今天的广州。其时清远市境尚无政区设置,今天清远的南部地区属于番禺县的管理范围,而北部则隶属长沙郡管理。由此看来,清远市境隶属广州管辖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200年前的秦朝。
汉代:清远市境开始有政区设置,先后设立桂阳、中宿、阳山、含洭、浈阳5县,清远地域与番禺县(今广州)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唯中宿(今清城区和清新区地)与番禺同属更高一级政区(南海郡)管辖
公元前206年,南海郡尉赵佗拥兵自立,建立南越国。南越国时期,清远南部地区仍属番禺县管辖。
南越国建国时期疆域图
清远市境最早的政区建置是桂阳县(今连州等地)。其设立于西汉文帝年间(公元前179~公元前164),隶属荆州桂阳郡。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汉武帝派兵南下,结束南越国的统治。同年,在清远市境设立中宿、阳山、含洭、浈阳4县,其中中宿县隶属交趾部南海郡,阳山县、含洭县、浈阳县(含洭县、浈阳县为今英德市地),隶属荆州桂阳郡。
东汉时期,清远市境的政区设置及隶属关系略有变动。建安八年(203)阳山县并入同为桂阳郡属下的阴山县(今湖南攸县),建安二十五年(220)又归入含洭县。建安八年,交趾部改为交州,州治广信。建安十五年(210),交州州治迁番禺,广州从此成为相当于今天省级行政区的政治中心。中宿县由隶属交趾部南海郡相应改为隶属交州南海郡。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清远市境相继出现一级(即今天的省级)政区衡州、西衡州,二级(即今天的地区级)政区清远郡、阳山郡、梁乐郡、齐乐郡,并新增县级政区威正、廉平、恩洽、浮护、广德、梁乐、洊安、希平等,全境一度(西晋时期)隶属一级政区广州,但与县级政区番禺(今广州)无行政隶属关系
三国时期,吴黄武五年(226)孙权划出交州东部的南海、苍梧、郁林、高凉4郡设置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广州”之名。吴甘露元年(265),阳山县复置,与桂阳、含洭、浈阳、中宿4县归属新设立的荆州始兴郡。清远全境属吴国荆州。
西晋时期(265~317),太康元年(280)吴国灭亡,原属荆州的始兴郡改隶广州,清远全境隶属广州。东晋时期(317~420),始兴郡由隶属广州改隶属荆州析出的湘州,清远全境归属湘州。
南北朝时期,东晋灭亡以后,南方先后建立宋、齐、梁、陈四个王朝,与北方的北魏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其时行政区划变化纷繁,许多郡县属地不详。宋泰豫元年(472)湘州始兴郡改称广兴郡,清远市境属广兴郡。南齐建安四年(479),广兴郡改回始兴郡,清远市境属始兴郡。南梁天监六年(507),梁武帝在中宿县地置清远郡,辖中宿(今清城、清新)、威正、廉平、恩洽、浮护5县(后4县县治不详),隶属广州。“清远”之名由此而始。同年,梁武帝在含洭县地(今浛洸镇)设立衡州和阳山郡,衡州辖阳山郡、始兴郡(今韶关市境),阳山郡辖阳山、桂阳、含洭、浈阳、广德(今连山,置县于506年,后改称广泽)等县。这一时期,清远市境置有1个省级政区(衡州),2个地市级政区,堪称辉煌。梁大同元年(535),衡州分作东、西二衡州,东衡州治所在曲江,西衡州仍在含洭县。西衡州领阳山、梁乐、齐乐3郡。阳山郡辖含洭、阳山、桂阳、广德4县,梁乐郡辖梁乐县(今阳山县地,后改称宣乐)、洊安县(县地不详),齐乐郡辖希平县(今连南、连山县地,后改称熙平县)。浈阳县属东衡州始兴郡。陈太建四年(572),翁源县划归清远郡管辖,市境其他政区设置不变。
隋、唐、宋时期:市境政区设置趋于稳定,清远县、连州(州)、连山县名称出现在隋代,英德府置于宋代,南部地区开始长期隶属二级政区广州管辖。尤其是市境中心区清城区、清新区前身清远县,从隋开皇十年(590)直到民国3年(1914),其间1300多年,都是广州下辖的行政区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鉴于南北朝滥置郡县之弊,开始大规模调整、撤并政区。隋开皇十年(590),废清远郡及其所属的中宿、翁源等6县,置清远县、政宾县(今清新滨江一带),隶属广州南海郡;废阳山郡改置连州,西衡州改名为洭州。从此,清远县开始作为一个政区存在,一直延续到1988年建市,时间长达近1400年。隋开皇二十年(600),废洭州置含洭县。仁寿元年(601),广泽县改称连山县。大业三年(607),清远县、政宾县、含洭县属广州南海郡,桂阳县、阳山县、连山县、宣乐县、洊安县、熙平县属连州熙平郡。大业十三年(617),宣乐县并入阳山县。从这一时期开始,清远南部地区(包括今天的清城、清新、佛冈、英德)长期隶属广州管辖。
唐朝行政区划较隋有两大变化:一是改郡为州(天宝年间曾一度改州为郡);二是在州之上设道,形成道、州、县三级政区建制。这一时期,清远市境政区略有变动。唐武德四年(621),熙平县并入连山县。武德六年(623),政宾县并入清远县。开元二十九年(741),清远、浛洭(627年含洭改为浛洭)、阳山3县属岭南道广州都督府;天宝元年(742),连州改连山郡,属岭南道,辖阳山、桂阳、连山3县。乾元元年(758),连山郡复改为连州。
唐朝灭亡后的五代时期,刘岩在广州称帝,建立南汉国。乾亨四年(920),南汉国在浈阳设英州,领浈阳一县。乾和十五年(956),市境政区清远、浛洭二县直属兴王府(广州)管辖,桂阳、阳山、连山3县归连州管辖,浈阳县归英州管辖。
宋代的行政区划,基本袭用唐制。北宋至道三年(997)全国设15路,由唐代岭南道演变而来的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东和广西的名称,即由此简化而来。这一时期清远市境政区稍有变化。北宋开宝五年(972),浛洭改称浛洸。乾兴元年(1022),浈阳改称真阳。政和元年(1111),清远县属广南东路广州,桂阳、阳山、连山县属连州,真阳、浛洸县属英州。南宋绍兴六年(1136),连山废县,绍兴十八年(1148)复县,改称程山县。庆元元年(1195),英州升为英德府。
感谢关注史志清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