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家人,自古以来以船为家,以鱼为生,也创造了独特的文化。时代在发展,佛山的疍家人也纷纷“上岸”,改变了原先的生活方式,这一群体,正在慢慢离我们远去......
8月13日,小游走访了佛山南海最后的渔民村,感受疍家人的现代生活。
晚上七点,天刚入夜,家住南海三山北区村的渔民邓有明摇着船桨,缓缓驶出避风塘的水闸。一个小时后,他把船开到了东平河上一片开阔的水域。
波澜不惊的水面看似没有区别,但经验丰富的邓叔能通过水流的缓急,判断哪里鱼虾最多。他选好布网的地点,逐一布下100多个8米长的虾笼。
布网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而晚上10点到凌晨1点这3个小时,是邓叔在船上睡觉的时间。船舱很狭小,船板很硬,但这不是他睡得不安稳的主要原因——他担心有人会偷走他辛苦捕捞回来的鱼虾。
凌晨1点,收获的时候到了。借着船上的灯光和头上的星光,邓叔停好船,稳稳地立在船头,俯下身子,用力抽起一排虾笼——水的阻力很大,这是个力气活。
随着网里的河鲜逐渐露出水面,他赶紧踩住麻绳,麻利地扯开捆绑虾笼的洞口,里面的虾蟹活蹦乱跳,占了整整半笼。邓叔迅速把这批“收成”倒进箩筐里,偶尔有几只被甩到了筐外,都被他眼疾手快地捉了回去。
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气呵成、有条不紊,邓叔做了40多年,早已烂熟于心。凌晨4点,邓叔把100多个的虾笼全部收回。“今天收成一般,每天不定,运气好的话就能卖到100多元。”望着打捞上来的鱼和虾,邓叔说,“现在的杂鱼一斤只值一两块,钱越来越难赚了。”
驾船回到避风港时是清晨5点,天开始亮了,邓叔把鱼虾搬到村里的市场上卖。从其他地方来的鱼贩早已等候在那里——最快一两个小时后,邓叔刚捞上来的河鲜就会出现在佛山的各大酒楼里。
对63岁的邓叔来说,出河打渔是一种自由,更是他谋生的主要方式。像他一样以打渔为生的渔民,在这个村还有200多人,他们以天为盖,以船为家,水上漂泊半生。他们成群驻居的三山北区村被称为佛山南海最后一条纯“渔民村”。
自1973年起,官窑、西樵、小塘、盐步、黄岐等地的2000多个渔民汇集在这个狭小的避风塘里,组成了渔业人民公社,这就是三山渔民村的雏形。22亩人工修建的避风塘、一道狭隘的水闸口、渔船、虾笼、渔网…… 渔民村与背后车来车往的高架桥和两岸的现代化高楼,仿佛两个时空。
目前,三山北区渔民村里有1217人,其中200多人以捕鱼为生,其他绝大多数村民选择上岸,找一份与水上生活不相干的工作。邓叔说,他可能是这里最后一代渔民了,“很有可能,我们这一辈做完,就没有人出去打渔了。”他十岁的孙子连船都没有上过,他本人也不会唱父辈流传下来的咸水歌了。
咸水歌是广东渔民船家传唱的民歌,这些渔民往往被称为“疍家人”,意思是水上的居民。他们是一个古老的水上族群,就像长年累月浮于水上的鸡蛋,常年与风浪搏斗,如同蛋壳一般脆弱,因此被称为“疍家”。
有研究学者认为,“疍家人”是古越族的后代,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以前,他们因为常年漂泊海上,又被称为海上的“吉卜赛”人。
北区村的疍家渔民中,不少人已经60多岁了,最年轻的也接近50岁。在等鱼入网的孤独时光里,收音机可能是他们唯一的陪伴;也有渔民夫妻搭档,互相照应彼此在船上的生活,甚至最长一个月不上岸。谁能想到,在繁华的广佛核心区,竟然还保留着延续千年的珠三角疍家风情!
在北区村的入口处,立了渔民村未来改造规划的公示牌,以后,这里将建成疍家文化主题游览区,将出现疍家文化博物馆、疍家文化主题公园、渔家风情客栈、艺术家工作室、渔民美食街区、特色民宿……
而渔民们更关心的,是能不能打捞到更多的鱼,以及箩筐里的鱼虾能不能卖个好价钱。他们守着自己的船,与天地相伴,白天晒网,晚上捕鱼,唱着最后的咸水歌……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北区社区;
自驾导航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北区社区居民委员会;
公交:公交车站三山港小学,桂08路、桂12路、桂21路、桂32路可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