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历史人物】 林名勋(1921-1982)

史志清远
+ 订阅

林名勋,英德横石水江古村人。

1938年冬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暑假,林名勋到曲江马坝参加省委举办的党员干部学习班后回到家乡,创办农民夜校,开展抗日宣传,秘密吸收林英等人参加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起党小组和党支部,林名勋任支部书记。

1939年冬,国民党第七战区筹建北江挺进纵队,爱国人士莫雄任司令员。中共北江特委派饶华去该队任政训室秘书,暗中领导党的活动,又派林名勋、邝达进去负责党的组织工作。同年,国民党在英德各乡成立军民合作站,林名勋被派任黎洞站副站长。翌年9月,北江特委把政治面目暴露的邝达调出挺进纵队,另调何俊才、林名勋等到该队政训组工作。何俊才担任特派员兼党支部书记,林名勋则参加支部领导。

1944年下半年,为了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林名勋带领韶师地下党员及进步学生30多人组成的抗日宣传队,来到英城、大镇、江古山、青塘等地,通过话剧等多种形式进行抗日宣传。冬,林名勋受黄松坚派遣,到广州找省委领导汇报和请示工作。省委根据形势的需要,同意全面恢复粤北地下党组织活动。北江特委委任林名勋为英东县工委书记,负责英东及翁西地区党的领导工作。

1945年初,日军北犯,韶关沦陷,东江纵队属下的北江支队和西北支队到达英德。中共广东省临委委员梁广在鱼湾召开地方党组织和部队党的领导人联席会议,制定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和建立抗日根据地的计划。林名勋参加了这次会议。会后,英东抗日浪潮高涨,革命进步力量迅速发展。7月,成立了北江东岸抗日动员委员会。为扩大革命成果,北江支队向翁西挺进,解放了新江和翁城。又在翁西成立抗日动员委员会,打开了抗日新局面。

日本投降后,林名勋调中共广州市委做青年学生工作。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正在香港参加党训班学习的林名勋于1947年3月,返回翁源黄洞革命根据地,任中共滃江地工委常委和粤赣边先遣支队政治部主任。

1948年1月,先遣支队司令部在翁源新江的太坪遭到国民党第一四七师和整编第九十九旅的袭击。太坪战斗后,滃江地工委为了粉碎敌人扫荡阴谋,决定由何俊才带领主力部队开赴翁(源)、新(丰)边境;黄桐华带领部队到英(德)、佛(冈)一带;林名勋带领警卫部队和支队司令部机关,由翁西转到英东溪头山,指挥英东地区反“围剿”斗争。敌人得知北一支队领导机关转移到溪头山,就多次对溪头山、九郎洞、滑水山等游击根据地进行扫荡,封锁进山路口,妄图困死游击队。在敌人围困、封锁下,游击队给养困难,经常断粮挨饿,但林名勋指挥若定,鼓舞士气,依靠群众与敌人周旋,终于粉碎了敌人对滃江地区和领导机关的“围剿”计划。

1949年7月,为做好迎接解放军南下工作,滃江地区成立了支前委员会,何俊才为主任,黄桐华、林名勋为副主任,英东各地亦成立相应机构。8月,北一支队司令部和政治部转移到新丰遥田,在遥田召开有3万多人参加的军民大会。大会期间发表和演唱了林名勋作词、林枫谱曲的《北江第一支队队歌》。

新中国成立后,林名勋任中共英德县委书记、英德县县长、军管会主任。土改时,他是北江地区土地改革委员会负责人,兼任英德土改委员会主任。1957年,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号召,当时林名勋任韶关地委书记,他亲自到乐昌县九峰总结推广全国卫生红旗岐乐村发动群众、搞好爱国卫生运动的经验。同年,中共中央召开八届五中全会扩大会议,林名勋应邀列席会议,他向党中央汇报了岐乐村先进事迹和经验,得到党中央高度评价。

1958年,林名勋被错误地打成地方主义分子,撤销地委书记职务,下放清远县芋头岗村劳动。1963年,中共广东省委对林名勋的错案进行复查平反。平反后,先后任曲仁矿务局领导、中共华南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广东省人大常委兼副秘书长。

8月12日,因操劳过度,旧病复发,在工作中晕倒溘逝,享年61岁。

感谢关注史志清远微信公众号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