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裹蒸”不是“粽” 文化内涵各不同

肇庆市旅游局
+ 订阅

 讲起肇庆的裹蒸,相信好多吃过的街坊都是赞不绝口。作为肇庆地区春节的传统食物,裹蒸也是探亲访友必备的佳品。

为什么肇庆街坊过年一定要包裹蒸呢?大家是否知道裹蒸的起源呢?一起来听听背后的故事。

  

 据说肇庆人制裹蒸始于秦代,为了方便农民在田间劳作,用叶来裹米煮熟后,可随身携带以作干粮,这就是最早的裹蒸。另一种说法是,秦汉征统岭南时期,为驻军而设的可随身携带、随时食用的保鲜熟食。

   至汉代,西江两岸居民已有春节包裹蒸的习俗,是百姓春节探亲拜年必备的礼品,一直沿袭至今。

   如今,肇庆裹蒸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传统食品,寓意着生活蒸蒸日上、丰衣足食和来年好运。

广东省旅游专业特级教师 谈雅伦:

“是按照一定的比例,一定要用大糯米,不能用粘仔糯,以10斤糯米来计算 配10斤绿豆,4.5斤连皮的五花肉,还要用4.5斤的柊叶,大小掺开。”

  

 现在提到肇庆裹蒸,好多人都会将肇庆裹蒸称为裹蒸粽。有学者认为,裹蒸与粽子的发源地也不一样,裹蒸肇始于岭南的珠江流域,而粽子最早形成于长江流域。两样食品,两个节日,两种文化,泾渭分明,故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广东省旅游专业特级教师 谈雅伦

“除了食的功能外,外省的粽子还有祭奠祭祀的功能,用来拜神的 祭奠屈原,一般都是在端午节包的,我们肇庆是在春节包的,这里很少用来拜神的,裹蒸这个名称已经很完善了,裹起来蒸 ,已经很清楚了,不是粽子。”

来源:珠江新闻眼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