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古邑丰厚的人文历史 《龙门记忆》详细讲述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

龙门发布
+ 订阅

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薄弱等原因,位于珠三角东北部的龙门县,常给人一种偏远、神秘之感。人们对她的认识,也大多停留在温泉养生、森林度假等旅游项目上,对其历史文化及文明进程,则茫然一片。

《龙门记忆》填补了龙门文史研究的空白

地理偏远并不等于浅薄,经济欠发达并不等于肤浅。近期,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龙门县档案局编辑的历史人文类书籍 《龙门记忆》,填补龙门文史研究的空白,它让世人看到了一个岭南古邑的520年甚至上千年的丰厚人文历史,不可不谓“惊艳亮相”。

“天开地轴成形巧,地映天文毓秀多。”龙门古邑,历史悠久。从地面文物、新石器晚期陶片出土情况来看,至少在4000年前就有人类在龙门大地繁衍生息,这说明龙门至少拥有4000年的文明史。春秋战国时期,龙门属于百越之地,秦朝一统后,属南海郡番禺县。东汉建安六年(201),番禺县析置增城县,龙门又属增城县。公元1496年,明弘治九年,明朝廷“割增城之西林、平康、金牛三都,民版十一里以为邑,析博罗地益之,设县治于七星冈”。古人对海拔较高的峡谷急流,惯称“龙门”或“龙口”,因龙门县治所处的地方原为增城之“上龙门”,故以“龙门”名县。后来民间又以“鱼跃龙门”喻其为吉祥地。

龙门历史的演变,既受中国历史大背景的制约,也有自己内在的运行轨迹。明清两代,龙门隶属广州府管辖,到现当代与上级的隶属关系时有变化,1988年归惠州市管辖至今。至2016年,龙门设县520年。520年来,龙门在岭南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人文之异”独树一帜。清代屈大均称龙门县文化地标七星冈为大树之果实,“果实为精华所钟,其发也必有人文之异。”诚如此言。

由于种种原因,有关专门论述和讲解龙门历史文化的著作一直阙如。历代保存下来的有关龙门的历史文献,除了古县志,其他种类也较少,这给研究和了解龙门历史文化带来一些阻碍。近年来,龙门县档案局在挖掘龙门历史文化、推进城市记忆工程中做了一些工作,编纂《龙门记忆》一书便是其中一项。

分古邑图志、先贤遗韵、大宅名门、风土人情、天赐胜地5个章节解读龙门

《龙门记忆》成书52篇,分古邑图志、先贤遗韵、大宅名门、风土人情、天赐胜地5个章节。全书以文字为主,以史料为基础,以现实为观照,辅以重要的历史资料图片和新近拍摄的图片,依据其内在逻辑整合,尝试在岭南历史文化的语境下,多角度、多侧面去解读龙门,从而使得人们较为系统地认识龙门、了解龙门。撰稿者梳爬资料、打捞历史,用“以文论史、以史见文”的笔触书写龙门记忆。翻开此书,可以了解龙门古城500多年的沧桑变迁,可以听到先贤为龙门留下的声韵,可以看到历代寓贤耕耘龙门的身影,可以推开一个个大宅名门探寻久远故事,可以感受龙门淳朴的风土人情,可以触摸龙门山川胜地……更难能可贵的是,该书试图阐述珠三角东部北部、平原与山区交界地带的文明进程及其相关联系,体现了一定的思想深度和学术思维。(侯县军)

来源:惠州日报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