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的湛江,天高海阔,南国某军港一艘威武战舰停靠码头。甲板上,一抹抹“浪花白”整齐伫立,伴随着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海军水兵们目视国旗,齐刷刷地举手敬礼。
这就是海军武汉舰,舷号169,隶属于南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自2008年以来,该支队10余艘次舰艇先后参加了9批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任务,为上千艘中外船舶安全护航,并多次与外军进行联合演练,一艘艘明星战舰成为中国海军走向深蓝、亮剑大洋的一张张闪亮名片。
南方日报记者在湛江登上武汉舰,与舰上官兵对话,走近他们的训练与生活。
首次护航亚丁湾 战风斗浪176天
武汉舰士官长陈昌裕至今仍记得2008年12月26日当天跟随首批护航编队从三亚出发时的心情。
“出发时并不知道要执行什么任务,只知道很重要,已经做好了‘生离死别’的准备。”陈昌裕后来才知道,自己要执行的任务是赴亚丁湾护航。
2008年下半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海盗猖獗,多艘商船和货船先后遭遇劫持,其中也包括中国船舶。武汉舰临危受命担任指挥舰,与海口舰和微山湖舰共同担负首批护航任务。
“尽管之前参加过不少重大演习和战备值班任务,但出国护航还是第一次。”陈昌裕说,这无论对于编队还是每名舰员都是一个巨大挑战。
“要实时保持警备状态,应对可能出现的海上威胁。”陈昌裕还记得到达亚丁湾海域后没几天,就遇到了海盗袭扰。那晚9点左右,正在执勤的陈昌裕听到警报声,与此同时编队加速驶往事发海域进行救援。当时,五六只海盗船将一艘集装箱货船团团围住,几名持枪海盗准备登上货船劫持。武汉舰先后使用喇叭和发射爆震弹进行警告,及时驱离了海盗船只,化险为夷。
除了完成高强度护航任务,长时间海上执行任务还面临海上风浪、资源补给等诸多挑战。
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任务海区风浪最大的时候,武汉舰官兵们不仅要面对烈日考验,还要克服海上风浪带来的晕船困扰。“大家就把桶放在身边,吐完继续值班。”该舰机电部门教导员吴双说。
“由于受限于当时后勤补给能力,第一个月每天能吃绿叶菜,后来是土豆和洋葱,再到后来只有牛羊肉,绿叶菜成了‘奢侈品’。”陈昌裕笑称。
对于吴双而言,不仅要经受生理上的煎熬,而且还要承受心理上的考验——想陆地、更想家。“离开时妻子正在怀孕,回国时孩子已经出生4个月了。”吴双告诉记者,参与护航的舰员不少人和自己的情况类似,“有的给孩子取名为‘护航’或‘亚丁’”。
数字化战场催生深蓝尖兵
一次,武汉舰与兄弟舰艇在某海域展开激烈“厮杀”。在信息对抗中,武汉舰首先捕捉到“红方”某新型战舰。
“稳定跟踪”、“导弹发射”……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一条“火龙”掠过海面,直击目标。
讲评会上,面对“红方”舰长满脸的疑惑,武汉舰时任舰长微笑以对:“因为我们有一流的雷达操作手。”舰指挥员口中所说的就是武汉舰雷达技师胡长亮。
“未来信息化海战,是人才与人才的对抗。谁拥有信息化人才,谁的信息获取能力强,数字处理能力更胜一筹,谁就能在战斗中占得先机。”武汉舰副政委张东友对此有深刻认识。
胡长亮告诉笔者,组建以来,武汉舰连续多年坚持开展“学技术、强技能、长本领”系列活动,通过举办学员培训班、开展学习帮扶计划、组织常态小比武小竞赛活动,有效促进了官兵立足岗位成长成才。
张副政委接过话茬,通过鼓励装备挖潜、建立人才基金,对战斗力提升有贡献的官兵进行重奖,一系列激励措施,有效激发了广大官兵驾驭数字化装备的能力。
超常举措催生超常人才。“全军学习成才标兵”邱文生、“全军优秀指挥军官”羊逸、“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王洪耀、李克鹏等一大批优秀数字化人才队伍脱颖而出。
今年刚结束修理出厂,武汉舰就参加了上级组织的一次演习。作战室内,屏幕闪烁,险情不断,舰上一批年轻小将,熟练操控各型装备,在劈里啪啦的键盘声中,“敌”方目标顷刻间“灰飞烟灭”。武汉舰再次以优异成绩,赢得上级机关和兄弟单位一致好评。
不走“剧本演练” 以实战提升战斗力
“接上级通报,前方发现敌潜艇活动,命我方舰艇迅速出击。”盛夏的茫茫海面上,一支舰艇编队组成搜潜队形向目标海域快速出击。
这是一场复杂电磁环境下多兵种实兵实弹演习。数艘主战驱护舰领命出征,在海、陆、空、天、电五维空间与多个对手展开立体攻防,官兵们将导弹、主副炮、鱼雷、干扰弹等各型武器装备发挥至最大效能。
近年来,支队最大限度地拉近训练与实战、训练场与海战场的距离,以实战化演练增强部队战斗力:“背靠背”对抗推出升级版,神出鬼没的“第三方”搅局成为常态;临机出现的“战斗伤亡”概率大幅提升,战斗经常在“意想不到的时间、意想不到的地方打响”。
“刚上舰的时候真的有些吃不消。”主炮指挥仪班的女战士华夏黝黑的面庞上泛起腼腆的笑容,作为2013年上舰的首批女兵,她要经受与男兵一样高强度的训练。
体能训练、专业学习、海上搜救……华夏告诉笔者,第一次参与海上搜救任务时,“连续几天在40多度的高温下值班,皮肤都晒脱几层皮,现在想想都感觉辛苦”。
而今,华夏觉得不仅身体素质提高,心理素质也明显增强,“再也不会躲在被子里偷偷哭,也不会因为临时拉响的警报而手足无措。”
尽管常年远离陆地,但战士们并不觉得孤单寂寞,紧张的训练、系统的学习、丰富的文化生活都让他们感受到“以舰为家”的充实与快乐。“我们可以在码头运动,在海边散心,参加文艺演出,水兵生活浪漫多彩。”陈昌裕说。
“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浪把战舰轻轻的摇……”夜幕降临,舰上的水兵们三五成群,手持吉他与口琴,哼唱起《军港之夜》,悠扬的歌声飘向远方。
【舰上对话】
用精干队伍组建“南海铁拳”
今年是武汉舰副舰长仇茂轩到南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工作的第十一个年头,经历了亚丁湾护航、多次中外联合演练的他谈起近年来支队的发展不禁感慨万千。
记者在武汉舰上与仇茂轩对话,了解近年来海军建设的情况。
南方日报:今年是您进入支队的第十一年,您认为支队有哪些变化?
仇茂轩:首先是装备的提升。近年来海军装备的跨越式发展有目共睹,无论是舰艇的数量、质量还是更新换代的速度,都有很大变化。以武汉舰为例,虽然才下水十几年,但装备的升级换代从未中断,战斗力不断提升。
其次是人员素质的提升。人是决定战斗胜负的第一要素,近年来海军官兵的兵源素质有了大幅提升。目前舰上70%左右的士兵是大专及以上学历,同时支队通过新兵入伍专业培训、岗前任职培训、任职资格考核等方式持续提高官兵素质。为了加快年轻骨干的快速成长,支队积极引进地方院校和兄弟单位优势资源,加强人员培训与交流。在重大演习前,支队还会组织专项集训,比如不久前我们组织了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多兵种实兵实弹对抗演习,在演习前针对演习中的重难点邀请专家进行讲解和指导,提高训练效益。
再次是各项机制的建设和完善。通过建立和完善定期培训机制、训练考核机制、持证上岗机制等为战斗力的提升提供制度保障。
南方日报:目前,军民融合发展是军队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支队有何举措?
仇茂轩:要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最关键的是实现人与武器装备的最佳结合,推进军民融合战略是重要突破口。近年来我们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主动加强与装备生产厂家协调对接,充分发挥地方技术资源和部队实践优势,摸索出了一条装备保障联修联供,技术骨干联合培养的路子。支队协调了某装备生产厂家在支队舰员培训中心建立了装备保障点,实施常态化驻点保障,同时依托保障点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了常态化装备隐患巡检、舰员培训、维修资料编制等工作。支队还积极引进地方院校和兄弟单位优势资源,组织支队专业骨干到地方院校接受培训,与地方技术人员结成对子,提高理论和实操能力。
南方日报:要进一步提高支队战斗力,您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
仇茂轩:首先是要提升舰员的战斗精神,通过政治教育增强凝聚力,党史军史教育增强战斗血性,提升待遇增强获得感。其次是要通过实战演练锤炼战斗力。每执行一项任务就是一次加钢淬火,通过执行远洋护航、战备值班、联演联训等任务提升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
【记者】吴珂
【通讯员】周启青 徐广
【校对】黄买冰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