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沙浦的历史,发现鼎湖的红色基因

鼎湖发布
+ 订阅

鼎湖区沙浦镇位于鼎湖区南部,

古时是一片水草肥茂的水边洼地,

因土壤以沙质为主,故名“沙浦”。

图片来源网络

在她宁静祥和的镇貌下,

翻开历史的书页,

其实沙浦镇也是拥有很多

革命史迹和光荣的革命传统。

▲在沙浦革命烈士纪念碑(旧址)前举行的纪念烈士活动

在八一建军节9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

我们来到了沙浦镇,

有幸采访到当年的革命烈士、

沙埔农民自卫军指挥员赵贵的后人---赵石荣。

▲赵石荣在退复军人之家看沙浦革命史实资料

从赵石荣的口中,

我们了解到了许多关于沙浦的革命史迹。

↓↓↓

沙浦的革命史迹

▲沙浦革命史实资料

与地主阶级的斗争:

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东省农会西江办事处委派共产党员到鼎湖开展革命宣传,发动贫苦农民组织农会,与地主阶级、土豪劣绅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沙浦农民协会旧址

▲沙浦农民协会旧址

▲沙浦农民协会旧址

▲沙浦农民协会旧址

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

在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叛变革命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勾结地主民团对各乡农会和农军进行了围剿,尤其是对沙浦、桃溪的农会和农军进行重点围剿,开展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沙浦屠杀了农会会员和农军战士共54人。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暂时处于低潮,沙浦人民以各种形式继续坚持与地主阶级进行斗争,直至新中国成立1957年。

在农民运动中牺牲了的54位农会会员和农军战士,被高要县人民委员会追认为烈土。1959年,高要县人民政府为了纪念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的54位革命烈士,在今沙浦镇文化广场西侧建设沙浦革命烈士纪念碑。

▲沙埔镇革命烈士的照片

在这充满革命史迹的沙浦镇中,

红色的基因也在流传着。

受访者赵石荣,

正是这样一位传承着红色基因的人

↓↓↓

沙浦的革命传统

“我们是一个革命家庭,要在大家眼中做个榜样”

——赵石荣

1

继承革命精神,奋战抗洪救灾一线:

1978年进入电排站工作的赵石荣,至今已有39年的工龄,现任电排站副站长的他,日常工作是通过水泵引水灌溉农田,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所需用水。

遇到洪水时,他的工作变得尤为艰巨,排水泄洪,防止洪水破坏沙浦镇成为他的第一任务,曾因西江突发大洪水而连续十几日没有回家,一直在泄洪的前线奋斗直至洪水退去。

在2005年,沙浦镇曾出现过严重险情,西江大堤随时面临因洪水倒灌而崩堤塌方的危险,这也是赵石荣工作多年以来印象最深刻的排险任务。

“当时已经超过24小时没有合眼了,一直在排险的前线。幸好紧急调集1200多名武警官兵和民兵预备役部队、3000多名当地群众、数百名专业抢险队员解决,险情才得以控制,不然整个沙浦都会成为一片汪洋。”

他无奈地对记者说,虽然很担心家里的情况,但不马上排险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一点上,我想这和我爸爸、祖父一直传下来的祖训是有点相像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我们是一个革命家庭,要在大家眼中做个榜样。”

从祖父赵贵到赵石荣父亲,再到赵石荣本人,他们一直都在教导下一代以奉献精神为先,扎扎实实搞好自己岗位上的工作,多为人民谋求福利。

“虽然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基层民众,但我一定把工作干好,回家孝顺好老人,教育好孩子,把好的家风传承下去。这就是对革命家庭的一个传承。”

2

积极投身创文第一线:

沙浦镇电排站属当地水务机关的下属单位。当前,我市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而赵石荣更是积极对挂点村(典三村)进行创文帮扶工作。

除了在电排站的工作外,他大部分时间就是在挂点的村子里,致力改善村容村貌,得到村民一致好评。

他骄傲地说:

“创文期间在太阳最猛烈的时候也要去到村子里,但是看到成果时,我觉得这一切是值得的。”

记者手记:

结束采访后我们跟随赵石荣一同前往沙浦革命烈士纪念碑和沙浦农会旧址参观。一路上,赵石荣跟我们讨论如何更好地传承、弘扬烈士文化,其实这也是沙浦镇值得思考延伸的重要课题。

探访,对于烈士后人来说,只是一次偶然的邂逅,对于我们而言,是永久的思念,更是永远的敬仰。

实习生:李然卉、宋俊康

西江网记者:李志斌

鼎湖发布编辑部

投稿邮箱:zqdhfb@163.com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