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观察|中山+江门, 珠西两大枢纽求解无缝对接!

南方+ 记者

一衣带水,却若即若离。

如果说广深是“大哥”,佛山珠海是“亲戚”,那么中山与江门的关系就好比是“普通邻居”。

  根据广东省“十三五”规划的定位,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布局,中山和江门同属“珠江西岸交通枢纽”,共同承担着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要素流动、辐射大西南的使命。两座城市的命运,早已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站在全局的高度俯瞰粤港澳大湾区,可以清晰地发现,“深圳—中山—江门”构成了一条重要的战略通道。产业同构、基础设施对接、社会事务共治,中山与江门必须共同完成的一份答卷。

交通棋局:

共同使命下的错位发展

2016年10月,省委书记胡春华在中山调研时曾强调,中山要发挥好连接珠江东西两岸和粤西地区的枢纽作用,加快谋划建设向西向南的交通大通道及联通周边的骨干网络,加快港口、铁路、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建设,更好利用珠三角科技产业资源推动自身发展,进一步向西拓展发展空间。

事实上,连接珠江两岸、辐射粤西及大西南地区,也是中山和江门两座城市的共同使命,也是两座城市的共同红利。

“中山和江门,将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获利最大的两个城市。”今年3月,知名财经评论员叶檀在一次论坛上作出了这样的论断,主要论据是湾区交通建设,将给两座城市带来全新的区位优势。

定位于“珠江西岸综合性交通枢纽”的江门,已将交通作为城市升级的“中场发动机”。近年来,江门重要的城市规划都围绕着“大交通”做文章。2016年12月,江门市党代会提出,该市要着力打造“一枢纽”(珠西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两中心”(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和江门北站)、构建“三通道”(对接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构建承东启西的南、中、北通道),建设枢纽型城市。

看似竞争激烈,实则各有侧重。在众多专家学者看来,中山与江门实际上是“前锋”和“中卫”的关系。

“深中通道是深圳通往粤西、辐射大西南的交通要道,中山也将成为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城市、承接深港产业转移的桥头堡。”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陈广汉教授认为,深中通道将构建珠三角A 字形交通骨架的 “关键一横”,成为联系珠江口东西两岸的直联通道,中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珠江口西岸任何一个城市都不能取代。

五邑大学教授刘志坚则指出,江门的布局带有浓厚的“轨道交通”色彩,该市清晰定位其作为沟通粤西与珠三角的一传一接“中卫”角色,在全省的层面将起到“东联西拓”的作用,强调更多的是加强珠三角与粤西乃至我国大西南的对接。

相比之下,中山的重心则在于珠江东岸的深圳、东莞。未来随着深中通道的建成,中山将作为深圳西进的第一站,并从来自深圳的人才、资金和技术等要素的溢出中受益。

基础设施:

中江同城呼唤基建加速

“我住在江门的江海区,上班的地方在古镇。每天上班,我都要早出晚归,早上7点前出发,晚上9点以后再回去,就是为了错开车流高峰。其实整个路程只有约10公里,正常30、40分钟就行。但是如果遇上堵车,3公里的路走上一个小时,也是很常见的。”讲起自己的“双城生活”时,中山市华标检测有限公司总经理彭照富有很多无奈。

像彭照富一样,每天来往于中山和江门两地的人不在少数。有江门地产商曾统计,江门外海地区的商品房,几乎有7成被“中山客”买走了。就目前而言,住在江门、工作在中山,是一种糟糕的生活体验。

中山与江门虽然只有一水之隔,但两座城市的基础设施匮乏程度几乎到了尴尬的境地。据了解,目前连接两市的已建成交通设施,主要包括中江高速、S268公路以及广珠城轨江门支线。两市交通互联状况,已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今年2月,江门公汽公司将开通前往中山古镇的跨市公交“江702”(中山称“中398”),从北街站至古镇大信新都汇公交线路。这是2009年以来,中山与江门之间第二条公交线路。

相比之下,中山与广州、佛山、珠海其他任意一个“邻居”城市的基础设施均远不止于此。目前中山市与珠海市相衔接的跨界道路已达21条,其中包括3条高速公路,4条干线公路,8条城市道路和6条其他道路(即村级公路或围堤路)。除此之外,两地还有个“断头路”项目正在推进之中。

“中山和江门要想无缝衔接,进行产业辐射,最主要的还是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古镇的一位企业家表示。

其实,中江两地党委政府也已意识到了两地基础设施对接的尴尬。2015年12月12日,中山、江门两市政府签订《共同推进交通一体化框架合作协议》,两市拟在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区域运输、公交一体化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提升中江区域交通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根据协议,两市将合作推进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南沙疏港铁路客货兼容等铁路建设项目;高速公路方面,两市计划合作加快推进广中江高速、中开高速公路建设,积极对接深中通道;另外,中山、江门还拟加快推进江门五邑路与中山横三线、江门会港大道与中山横四线、江门新中公路与中山加十二线、江门南华路与中山加二线等国省道和城市快速路项目的对接,改善中山与江门两市受西江隔断联系通道少的局面,进一步加快珠中江一体化进程。

今年5月,中山市副市长、西北组团管委会主任袁永康也表示,内外交通堵塞长期困扰区域发展,西北组团将依托北接佛山,西连江门,三市交界的地理优势,积极谋划广中江高速(中山段)、中开高速(中山段)、小榄支线等重大交通项目,主动对接佛山、江门,打通区域交通梗塞。

产业同构:

错位发展共建照明大产业

尽管交通互联相对滞后,但两地以灯饰产业为代表的民间经济交流热度不减。

与当年的顺德家电产业一样,古镇灯饰产业也开始了向周边镇区及周边城市“外溢”的过程。其中,江门荷塘、顺德均安,都是灯饰产业最重要的承接地。仅在江门荷塘镇南格工业区东部,就汇聚了三四百家灯饰企业。在面对外地客商时,江门灯饰照明企业也并不掩饰自己的“中山基因”。

而在LED照明产业方面,江门多年前就开始了布局。近年来,外海LED绿色光源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以外海为核心的整个江海区已成为江门新兴的制造业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2011年更是获得了广东省火炬计划半导体绿色照明产业基地称号。

2014年,中山市政协在大调研《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战略前瞻与叠加扶持政策体系调研报告》中,特别分析了这一现象。

“江门利用靠近中山市古镇的地理优势,举全市之力,加快发展LED产业,提出了建设绿色照明之都的目标,通过科技、土地、财政等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中山灯饰企业搬迁到江门。”政协调研组认为:“这是对中山灯饰产业‘江湖地位’的严峻挑战。”

同样是灯饰照明产业,中山与江门如何错位?

对此,中山政协调研组也建议,中山要制订全市统一协调的灯饰产业政策,集全市力量和资源攻克重点项目,形成市、镇上下联动、部门横向协作、专业镇区错位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

在面对“追兵”追赶方面,报告则建议中山市政府站在行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制订重点发展“微笑曲线”两端产业的扶持政策,对关乎灯饰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性项目,开展产业链招商,加强政策引导,实行“补链、强链、壮链”。

“目前来看,古镇作为全国灯饰之都的地位是难以撼动的。现在古镇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单纯的制造,而是产业集群带来的品牌效应。在这种效应之下,商贸、展会、研发、认证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中山灯饰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古镇灯饰行业一位观察家认为,产业外溢是正常现象,且并非零和博弈,中江两市如何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才是实现双赢的理性选择。

【声音】

省社科院专家陈再齐:

中江两市要强化交通联系合作共赢

省“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中山要建设成为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江门要建设成为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对中山而言,“区域性”的定位赋予了其综合交通枢纽更高的区位地位和等级。

深中通道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不断凸显中山的门户枢纽地位,中山市将成为珠西发展轴、东西沿海发展带和深港向西辐射轴三轴交汇点,中山市的区域性枢纽功能地位将不断强化,将成为服务和辐射带动珠江西岸地区,乃至辐射粤西、大西南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

但除了“区域性”这一交通枢纽的等级有所差异之外,两市在交通建设项目方面存在更多的共性。两市的交通建设都应当重点着眼于与周围城市构建互联互通,双方各自应主动建设各类城际间交通接驳、换乘点,方便人流、物流的往来便捷;双方主动对接、协调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联系,建设更加直接的交通连接通道。

中山与江门的交通枢纽建设是互利共赢的,合作才能“双赢”,否则可能导致“双输”。大两地之间路网规划建设,围绕跨市公路方两个城市在交通建设方面目标一致,即强化现有交通联系,实现全面的互联互通。双方不仅打通中山江门两地间主要交通干线,还要把两地间次一级道路,区域内部道路建设好,形成各自畅通的内外循环。

编辑 卢子衡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