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贤望重家声远,三谏名高世泽长”。他与范仲淹、欧阳修、尹洙被尊为北宋“四贤”,与欧阳修、王素被称为“三谏”,是继唐代张九龄之后岭南地区又一位历史文化名人。他就是北宋名臣——余靖。
其《从政六箴》作为余氏家训,告诫后人为官处世之道。放在当代也能对党员干部从政起到启发作用,能提醒党员干部心中装有百姓,使用好手中的权力,要有勤政意识和作风,其产生的影响力非常深远。
其后人中的一支就扎根在深圳龙岗回龙埔,他们300年来遵循祖训,清廉家风代代传承。先看一段视频了解一下吧。
◎视频:廉水流深——龙岗回龙埔余氏(时长:6分52秒)
北宋名臣余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
根据《余氏族谱》记载,清康熙年间,余靖三子余淑第二十世孙余廷兰、余廷著从广东长乐迁至龙岗回龙埔。在龙岗回龙埔余氏廷著公祖祠大门两侧,写着一副传世楹联:“武溪世泽,清水家声”,上联是对祖先的怀念,下联则是对后裔的督训。
◎龙岗回龙埔余氏宗祠
余氏一直是书香传家、簪缨不绝。而对这个家族影响最深的,当属被后人尊称为“忠襄公”的余靖。
余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从政四十一年,官至工部尚书。他一生为国家竭智尽忠,建策匡时,抚民治吏,三使契丹,两平蛮寇,光辉业绩彪炳青史,动人风采流芳百世。
余靖一生两袖清风,以清廉朴素名重朝野。他认为为官之要义首在清廉。他提倡轻车简从,上任卸任,从不要人迎送。嘉祐二年三月,余靖调知潭州,严令官员不许泄露,谢绝一切馈送,悄悄地卸任而去。主政一方时,余靖从不收取地方一款一物。任职广州期间,余靖到下属州府察访,端州府送他一个端砚,高州府送他两颗图章,他都拒绝,自己掏钱买下。其日常生活经常是“斗粟不足荣妻孥”。余靖在广州任职近五年,为政清廉,在晋升离任前,“不载南海一物”,受到百姓的称赞。
《从政六箴》告诫后人为官之道
“清箴:政为民纲,清本士节。立于寡过,先乎自洁。根不坚固,枝必颠折;公箴:厥初生民,罔有纪极。群居离处,斗智竞力。乃建官司,分其曲直。所以衡鉴,所以纠纆。抱公绝私,是为率职。”在《龙岗家风文化》一书中清晰记载,余靖所写的《从政六箴》,总结出“清、公、勤、明、和、慎”等六字箴言。
◎余靖的《从政六箴》
他首提便是《清箴》,提出清廉是从政的最大操守,抱公绝私、一心为公是从政的重要原则,勤勉是从政的应有毅力,明察、明辨、明断是从政的综合素质,中和是从政的博大胸襟,谨慎是从政的持重风格。在长达四十一年的从政生涯中,余靖一直都在躬身践行他的从政六箴,清廉自重,抱公绝私,勤政为民,谦和豁达,慎思明辨,为国家作出卓越贡献,在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余靖的《从政六箴》,是他退出官场后对自己从政四十多年的总结,也是他对后人为官者的殷切期望和严格要求,一直激励着余氏族人修身律己、建功立业,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与余氏家训家规一脉相承,将清明治国与廉洁齐家完美地融和在一起,激励和鞭策余氏族人世世代代弘扬爱国精神,传承良好家风。
兰著学校培育五代回龙埔人
龙岗区客家民俗博物馆高级工程师孙骞表示,调查走访回龙埔余氏发现,作为余靖的后代,余氏一族保持着良好的家风。
今年71岁的余育康一直居住在回龙埔,据他介绍,余氏后人居住在龙岗回龙埔的约有1000多人,余氏后代一直遵循祖训,重视教育将家规家训代代相传,本份做人回馈社会。
坐落在龙岗区中心城回龙埔的兰著学校,创办于1929年,由牙买加华侨余晋棠、余铭芳发起,向各界华侨募捐建造而成,校名为纪念祖先余廷兰、余廷著而取为“兰著学校”。学校建成后,龙西、龙东、黄阁坑、盛平等片区的孩子都到这里上学,惠及周边50多平方公里的居民。
◎兰著学校的今夕
兰著学校培养教育了回龙埔五代人。余丁生、余才生毕业后于1943年加入东江纵队,余丁生任参谋长,退役后任广东省林业厅厅长;余才生在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军区政委。东江纵队两广纵队排长余仙佑也是原回龙埔村人,于1944年参加东江纵队,1948年在淮海战役中牺牲;余伯良在日寇入侵华南前,从大溪地回来,组织龙横坪抗日自卫队,宣传抗日救国,保卫家乡。
在回龙埔,一个习俗保留了多年,那就是每年春节都要写一副新的对联——“四贤望重家声远,三谏名高世泽长”,挂在祠堂堂联上。66岁的余进康是村里一名退休干部,近年来多次挥毫负责写对联。他表示,村里希望通过对联提醒向前来祭祖的余氏后人特别是年轻一代要记住自己族人的由来,要继承祖辈的教训和精神。
原创 | 深圳市纪委、深圳晚报联合策划
记者 | 陈逸群
编辑 | 纪律君·鹏辉&黄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