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展风采,情洒桃李满芬芳”,1994年,带着这样的情怀,年仅23岁的张耀荣入职新会一中,成为一名语文老师,开启了自己“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的教师人生。
时隔23年,张耀荣依然坚守在教书育人第一线,曾经略显懵懂的青年如今已成为新会、江门乃至广东省教育界的拔尖人才,获得多项荣誉称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第九批特级教师、广东省正高级教师、广东省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首批高中名教师培养对象、广东省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新会区第五批中青年专家拔尖人才……
荣誉与成绩的背后是张耀荣以学生为主、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是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的学习精神;是开拓进取、教书育人的理想信念。
23年的坚守,张耀荣将学生成才当成自己最大的幸福,他说:“从事语文教学是一件快乐的事,语文教给学生的不仅有知识,还有感悟人生的方法和思维。”
传道解惑
用爱教育学生
1994年,从五邑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毕业后,张耀荣选择入职新会一中。在随后的14年时间里,他凭借个人出色的能力,迅速从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升任学校的副校长。
然而,无论身处哪个职务,张耀荣时刻不敢忘记自己“人民教师”的身份。教书育人、传道解惑是他入职的初衷,教师是他愿意奋斗终生的事业。在他看来,语文教师传授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感悟人生的方法和思维。为此,他恪尽职守,时刻不敢松懈。
执教23年,张耀荣早已“桃李满天下”。任教了13届高三,他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在江门全市名列前茅,他的许多学生成绩都在全省拔尖。谈及教学经验,他强调老师要“用心、接地气,以学生为中心”。他说:“要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来教。”
“当自己的小孩犯了错,你会严肃批评他,但肯定不会放弃他,更不会嫌弃他。”张耀荣说,他坚信教育家霍懋征先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理念,强调用爱教育学生。
张耀荣言行一致。2012年,新会一中一名高一学生在学校寻衅打架,因性质恶劣,被学校记两次大过处分。那个学期的寒假,当学生以为自己已被“放弃”时,张耀荣带着年级级长、班主任驱车几十公里赶到学生家中家访。回忆当时的情景,张耀荣说:“看到老师们出现在家门口,学生流下了眼泪,老师们的真诚打动了他。”后来,这位同学开始认真学习,并与张耀荣成为了朋友,学习变得积极主动,毕业时考上了一所2A院校。
“爱与关怀是教育的内在驱动力,老师如果对学生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关心与爱护,很难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教育质量也会大打折扣。”张耀荣说。
”
千锤百炼
“让每一堂课成为艺术品”
传道解惑的同时,张耀荣没有放弃对自己的要求。面对学生,他循循善诱;面对自己,他严格要求。一切的千锤百炼只是为了“让每一堂课成为艺术品”。
回顾23年的执教生涯与成长经历,张耀荣感恩能置身新会一中如此优秀的治学环境。
“这里名师云集,榜样云集。我入职的时候,师从梁洪汉老师,办公地点临近梁卫东老师,这两位都是当时新会一中经验丰富的前辈。”张耀荣回忆,刚入职时,两位前辈的新课,他几乎每节都去听,“我第一次教《愚溪诗序》时,对文中‘夫智者,乐水也’中‘乐’的读音产生怀疑。当时,文中注读为‘yao’,但我查找现代汉语词典,发现无此读音,就简单地以为教参搞错,不曾刨根问底。偶然一次机会,我请教了梁卫东老师,老师不简单下判断,而是从家中藏书典籍中找到了众多‘乐’字读‘yao’的旁证”。
前辈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影响着张耀荣,如今已经成为广东省教师工作室主持人的他也将这种精神传承给下一代的年轻教师,并将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他时常劝诫新入职的老师,要虚心好学,不断总结,他自己也一直坚持如此。
张耀荣不仅向前辈学,也向年轻的教师学,学新的观点、新的技能。他没有将广东省教师工作室主持人视为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当作成长的平台。“工作室成立至今,已经有三批来自全省各地的骨干教师到新会一中跟岗学习,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张耀荣说,教师的专业性体现为讲学生听得懂的话,这要求教师不能局限于课本之上,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努力了解学生的世界,活到老学到老。
记者:江门日报新会站 林润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