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智囊建议在发改委设粤港澳大湾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粤港澳大湾区
+ 订阅

南都讯 昨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下简称“国经中心”)在京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研究成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王春正主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课题组负责人张晓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地区司原巡视员、课题组组长陈宣庆等对研究成果做介绍和解释。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对研究成果做评论。

国经中心受广东省委托,历时一年,开展大湾区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形成了“一加十”(一个总报告加十个研究专题)的研究成果。课题组专家表示,此次发布的是规划研究成果,不是最终的规划文件。

大湾区的规划范围包括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规划涉及到的重大基础设施、重点发展平台、重要经贸合作等自然延伸、辐射到泛珠三角等其他区域。规划期至2020年,展望到2030年。

布会现场。

研究发现 广东每增加1元GDP只需5.1元投资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课题组负责人张晓强介绍,课题组研究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现实基础和优势。张晓强说,该区域这些年的发展确实上了一个台阶,有一组“非常受启发”的数字:近两年中国每增加一块钱的GDP,大体上需要投资九块五;发达的省份如江苏、浙江等,投资七块四增加一块钱的GDP;广东所需投资最少,每五块一的投资就增加一块钱的GDP。这说明,与投资驱动的传统经济增长动能相比,广东的内生动力大大增强。

研究发现 预测13年后大湾区GDP总量世界第一

张晓强介绍,课题组测算了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国际一流湾区到2020年、2030年的GDP总量。

2015年:东京湾区1.8万亿美元,纽约湾区GDP为1.4万亿美元,粤港澳大湾区1.36万亿美元。

预测:

到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2.04万亿美元,超过纽约湾区(1.62万亿美元),基本追平东京湾区(2.19万亿美元)。

到2030年:粤港澳大湾区4.62万亿美元,超过东京湾区(3.24万亿美元)和纽约湾区(2.18万亿美元),成为世界GDP总量第一的湾区。

据此,课题组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目标

到2020年,国际一流湾区基本形成,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确立。到2030年,大湾区城市群经济实力显著跃升,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跻身世界知名城市群之列。

为实现发展目标,课题组提出一系列目标指标体系。例如R&D(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015年广东是2.7%,到2020年提升到3%,超过全国的规划目标(2.5%)。到2030年R&D经费占比达到3.6%,“肯定也是走在世界前列”。

一体化合作发展非常重要,但这是条件不是目的。粤港澳大湾区的目的不是搞一个合作示范区,关键还是把握三个发展定位:世界经济增长重要引擎,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世界著名优质生活圈。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

焦点

1是否将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张晓强:“北有雄安、南有大湾区”说法不是很科学

张晓强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称其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有专家、媒体人士表述时称“北有雄安、南有粤港澳大湾区”,严格意义上不是很科学。

张晓强认为,雄安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体现不同的功能,雄安新区最主要的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同时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道路,体现绿色发展的要求。雄安本身的面积很小,几千平方公里,去年三个县域(安新、容城、雄县)的GDP是220亿元。雄安新区不是一个单独的战略,是国家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之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一个重大举措。

陈宣庆:粤港澳大湾区已纳入国家战略

陈宣庆认为,纳入国家战略的标志有两个,一是在党和政府重要文件里有明确的表述,二是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提及。现在通常认为的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都符合这两个标志。

陈宣庆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应该说已经纳入国家战略。“十三五”规划里明确提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跨省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关键是拿出一个针对性强、可操作的战略、规划和区域政策,从而推动落实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实施。

2土地资源瓶颈怎解决?

张晓强:珠江口西岸有较大产业承接空间

在回应南都记者关于大湾区土地资源瓶颈的问题时,张晓强表示要从两个方面看:第一,现有土地怎么更好地集约、节约利用。粤港澳大湾区5.6万平方公里,东京湾区3.68万平方公里,纽约湾区面积更小。从单位产出看,不是没有潜力,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上还要下功夫。

第二,从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看,珠江口西岸的土地面积大大地大于东岸,而西岸(江门、中山、珠海)2016年GDP不到8000亿元,只相当于东岸(深圳、东莞、惠州)的26%,人口也不到1000万,只相当于东侧的38%。从产业布局或者空间布局的角度看,将来通过多种方式使得相关产业布局向珠江口西岸发展,承接空间更大,辐射功能也就更大。

范恒山:“飞地经济”是解决土地瓶颈的重要途径

范恒山同样赞同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和优化产业布局的做法。他还提出,从向外的角度看,发展“飞地经济”是解决土地瓶颈很重要的路径。范恒山说,自己和香港企业家、政府交流时都曾“出招”:勇敢地走出去,和珠三角、内地合作,拓展空间。“世界上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新加坡,新加坡通过填海也只有7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它和江苏、天津、广州、浙江、重庆等的合作,拓展了多少土地!”

陈宣庆:“飞地经济”不必舍近求远

陈宣庆认为,搞“飞地经济”还要考虑效率效益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一些城市,例如江门、中山等土地资源还是比较多,深中通道2023年开通后,从中山半个小时就到深圳。如果深圳、广州等地想解决土地资源短缺的问题,就地解决成效最好,不必舍近求远。江门有3000多平方公里滩涂,拓展珠江口西岸,也有利于珠江口东西两岸的联合协作。

3大湾区给哪些行业带来机遇?

先进制造、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生活服务……

张晓强介绍,粤港澳大湾区着力点在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新兴产业的类别很丰富,按照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的分类,有七大类十八个子项,珠三角并不是全都有优势,但在若干重点领域优势明显。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技术等。

服务业方面,张晓强认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未来肯定要充分发挥。特别是人民币国际化后,离岸人民币市场七成在香港。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多种作用进一步发挥,香港对区域有很大的带动作用。此外,由于大湾区的港口航运基础,现代物流的前景也非常好。

再有,现在更加强调共享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在大湾区打造优质生活圈,各种生活服务,包括养老服务等会有很好的发展空间。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深圳是否可以向时尚之都进一步提升,提高文化创新水平。香港、澳门和珠三角各市的文化创意产业都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最后,张晓强认为,现代农业不是该地区的着力方向,香港的农业已趋近零,珠三角以后农业的比重也会越来越小。

出品:南都采编指挥中心

统筹:南都大湾区新闻工作室

主持:黄海珊

采写:南都记者 程思炜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