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市文化馆馆长李子亮对记者说,粤北采茶戏是广东六大剧种之一,是全国唯一以茶文化发展而成的独立剧种。采茶戏产生于粤北,明朝嘉靖年间的韶州地方志就有演出记载,南雄古老的采茶戏戏班创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南亩区里溪村灯班。2011年粤北采茶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2年5月,南雄采茶剧团并入市文化馆后,就将采茶戏剧作为南雄的文化名片去经营、去打造,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在韶关市、广东省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认可和欢迎。
六月的羊城,华灯初上,璀璨炫目。在地处珠江河畔的中山大学中文堂的演出大厅里,来自全国各地参加“纪念王季思、董每戡诞辰110周年暨传统戏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学术研讨会”的戏剧专家和中山大学的师生们正聚精会神地观看南雄文化馆演出的粤北采茶戏传统经典剧目《阿三戏公爷》,大家不时被演员们风趣幽默的表演所吸引,发出了一阵阵开怀的大笑……这是南雄市文化馆开展戏曲进校园巡演第一次进入高等学府。
在浈江河畔的南雄市区广州会馆内,彩灯高悬,歌声阵阵,鼓乐齐鸣。南雄市文化馆的演员们吃罢晚饭,兴冲冲地参加了周四在这里进行的“采茶神韵”节目。在经典曲目《小劝夫》里,文化馆副馆长王云芳扮演彩旦,与搭档刘忠海扮演的文丑角色配合得天衣无缝,劲道十足,在管弦乐器伴奏下,更是锦上添花,赢得了一阵阵喝彩声……
一位来自珠三角的游客对记者说:“我虽然听不懂南雄的当地方言,但看到演员的动作和表情,以及周围爆发出来的笑声,就知道采茶戏很受老百姓欢迎。我们外地游客也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进去。南雄的采茶戏声情并茂,很好看。”
推出扶持政策恢复传统剧目
谈到近年来采茶戏的发展历程,南雄市文化馆馆长李子亮对记者说,我们要正视现实,采茶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保护和研究上相对滞后,在南雄能唱、念、舞的专业演员只有五六个,能演的经典剧目比较少,更演不了大戏,面对这种情况,南雄宣传文化部门的同志并没有背上包袱,而是迎难而上,寻找振兴采茶戏的良方妙策。
近年来,南雄市文化部门借助《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和“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等“政策红利”,抢抓机遇,落实政策,擂响了振兴粤北采茶戏的战鼓。南雄市文化馆组织演出人员深入基层,每年送戏下乡演出30多场,并利用广州会馆古戏台每周四“采茶神韵”演出采茶戏,使采茶戏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也培养了一大批热爱戏曲的观众。
为了营造粤北采茶戏良好的发展环境,南雄市宣传文化部门特意要求:一是凡是南雄市举办的文艺活动,必须有采茶戏或采茶歌舞;二是重点扶持几个经常在广场演出的群众采茶戏团体,让采茶戏融入到市民的文化生活中。这些“硬性”要求有力地提高了采茶戏的知名度,也营造了采茶戏的文化氛围。
近年来,南雄文化部门注重恢复经典剧目,每年恢复传统剧目2个以上,复排了《阿三戏公爷》、《搭船巧遇》、《小劝夫》和《补皮鞋》等传统折子戏,有的还根据现代观众的审美习惯进行创新改编,加入现代元素,在舞蹈、服装、音乐、唱腔等方面做到精益求精。
请进来提高演技走出去扩大视野
在采访中,李子亮对记者说,采茶戏表演载歌载舞、明快生动,小丑、小旦的表演诙谐活泼,通过演唱和动作展现剧情和人物形象,因此,要求演员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今年3月20日至4月底,南雄市文化馆就狠抓演员的唱腔培训,进行练声、采茶唱腔、曲牌练唱、唱段练唱、采茶基本功及采茶组合等多方面的强化训练,提高演员的基本功和综合素质。与此同时,他们采取“请进来”的方法,将省内外的采茶戏专家请进来作现场指导、现身讲解。如特邀江西省《赣南采茶戏》代表性传承人张宇俊前来授课,从采茶曲牌教起,到采茶唱腔的发声、采茶戏独有的韵味到传统采茶戏每个角色的不同唱法及韵味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特邀国家二级演员薛荔与张宇俊一起,根据演员的具体情况,排练传统采茶折子戏《补皮鞋》、《小劝夫》;邀请省著名剧作家陈中秋、采茶音乐作曲家蓝曼等前来现场指导;每年邀请国家级传承人吴燕城等老师前来授课等。专家们的现场指导和现身讲解,使演员们醍醐灌顶,大开眼界。
李子亮说,振兴采茶戏光是“请进来”还不够,我们还要设法“走出去”,让演员尽可能多一些对外演出活动的机会,更好地宣传南雄,展示珠玑文化。2012年起,南雄市文化馆积极参加省的各项演出达8次之多。如2015年11月27日参加广东省文化厅在广州举办的“2015年粤戏越精彩”交流活动,表演了《阿三戏公爷》;2016年11月参加了广东省文化厅在梅州举办的“2016年粤戏越精彩”交流活动,表演了《双打龙凤刀》等,让粤北采茶戏唱响羊城,演员们既得到了锻炼,又长了见识,还吸取了兄弟剧种的精华,找出差距,迎头赶上。2016年,南雄市文化馆还参加了广府文化周活动,充分利用好珠玑联谊会这一平台,宣传粤北采茶戏,让更多的人认识了采茶戏,欣赏到采茶戏尽显传统戏曲之美的特点。
培养戏曲新苗铸造文化名片
近年来,南雄市文化馆为了发现、培养采茶戏的人才,举行多次“送戏进校园”活动,让中小学生了解和喜爱粤北采茶戏,从中发现了一些可培养的戏剧苗子。李子亮说,下一步他们将继续“送戏进大学校园”,让大学生了解粤北采茶戏的独特魅力,让亲切的客家乡音,慰藉学子们魂牵梦绕的乡愁。
谈到南雄采茶戏的发展,李子亮说,韶关作为优秀旅游城市,有着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南雄的珠玑古巷、梅关古道又是两颗灿烂的明珠,随着近年姓氏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南雄文化部门计划将名胜、古迹、戏剧有机结合起来,把南雄本土特色的采茶歌舞成为舞台上的艺术奇葩,在展现南雄风土人情的同时,进一步传承客家文化。
【记者】李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