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啁啾”、“咕咕”……荡舟在平静的湖面上,各种鸟叫声透过清新的空气,传到耳朵里。目光所及,碧波粼粼的水面犹如一块翠绿的宝玉,水面上矗立着一座座形态各异的小岛,岛上树木郁郁葱葱,花团锦簇。偶尔,几只水鸟在水面低飞滑翔,时而把头扎进水里,漾起一圈圈波纹,时而快速向前飞驰,眨眼间消失于天际;天空中,还有几只飞鹰在盘旋嬉戏……这样的美景,就在身边。
距离开平城区约33公里的地方,有一处山清水秀的水库,其水体形态恰似一只孔雀,湖中有152个大小不一的岛屿星罗棋布,犹如一片片孔雀羽毛散落湖面。这就是江门市第三大水库、开平市最大的水库——大沙河水库。同时,她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孔雀湖。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的战略部署,开平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将大沙河水库范围湿地划为湿地公园,并力争在3—5年内建成,着力打造一个水域壮美、水色秀美、水质恬美、水性柔美的国家级湿地公园。拟建孔雀湖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2554.3公顷,湿地面积2051.2公顷,湿地率高达80.3%。
2016年12月30日,好消息传来,国家林业局正式发文,批准广东开平孔雀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展试点建设。
A 资源丰富
美如画的动植物天堂
日前,记者来到了大沙河水库,一睹养在深闺的孔雀湖“芳容”。采访当天,天气有些阴沉,雾气笼罩在岛屿上空,能见度并不高,只能呈现出孔雀湖的朦胧美。“这不是孔雀湖最美的样子。”在大沙河水库工作了37年的张师傅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告诉记者,天晴的时候,朵朵白云倒映在水面上,湖区群山环抱,绿树成荫,山中有湖,湖中有山。听了张师傅的话,记者立刻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
与川流不息的繁华都市相比,宁静质朴的孔雀湖就是一方绝美的世外桃源。去年3—5月,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组织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项目组,对拟建的孔雀湖湿地公园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综合科学考察,并编写出《广东开平孔雀湖湿地公园本底资源调查报告》。项目组采用文献资料收集、访问调查法、野外实地样线踏查、无人机高空航拍的方法,对调查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生物资源等进行了摸查。
经过长达2个多月的科考调查、资料收集、文献查阅,项目组整理汇编收集到孔雀湖湿地公园的野生维管植物有113科365属604种。其中,有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樟树;1种珍稀濒危植物——巴戟天;还有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收录的物种2种——高斑叶兰和见血青。
在动物方面,孔雀湖湿地公园分布的野生脊椎动物资源种类较为丰富,据本次初步调查和统计,共有野生脊椎动物278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也是珍稀濒危动物共计有20种,包括1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蟒蛇;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19种,如小灵猫、斑林狸、凤头鹃隼等;广东省省级重点保护动物有19种,如红颊獴、食蟹獴、豹猫等。
“虽然现在这里的动植物种类还是很丰富,但对比起几十年前,还是有差别。”张师傅回忆道,上世纪80年代时,经常可以看到鸟儿成群结队地出来觅食,有白鹭、夜鹭,还有灰鹤和很多他不认识的水鸟。“晚上在水库里巡视时,还经常可以看到水獭从堤岸的岩石隙缝中钻出来,然后潜到水里捕鱼……”
近十多年来,水库周边的畜禽养殖、速生桉种植以及农村生活污染等,给这片世外桃源带来了不少冲击。张师傅坦言,以前的湖水更加清澈,大家都敢直接喝;此外,各种水鸟成百上千地出来觅食的壮观场面已经很少看到了。
B 多措并举
形成湿地保护体系
经过调研论证,项目组一致认为建设孔雀湖国家湿地公园,有利于对重要区域的保护,促进对重点保护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同时也将进一步保护大沙河水库水资源,对江门市、开平市的生态发展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
于是,开平市委、市政府去年确定将湿地资源保护与公园城市建设、生态林业建设、生态旅游业发展等有机结合,充分整合,形成了以孔雀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为龙头的湿地保护体系,建成珠三角区域内大型的社会公益性湿地公园。借着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的契机,开平市提出了一系列大力提升生态保护水平的措施。
划定生态保护区
首先,完善保护制度,将孔雀湖湿地公园周边镇划定为生态保护区。其中,大沙河水库及其集雨面范围被划为禽畜禁养区,同时严禁上游的大沙镇发展工业,并将大沙镇除禁养区外的所有区域划为限养区,逐步削减这个养殖大镇的饲养规模,开平市从去年开展禽畜养殖专项整治工作,至今已全面完成任务。
“孔雀湖是开平市重要的饮用水水源,水源安全关乎群众身体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因此湿地公园规划首要任务是千方百计保护好孔雀湖的水质。”开平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湿地公园的开发和保护坚持“生态优先,水环境安全第一”原则,规划时考虑严格保护孔雀湖湖区、天然河流和林地镶嵌复合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维护孔雀湖湿地水文生态过程和水资源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动物栖息生境,确保湿地公园的生态安全和重点保护区域得到有效保护,不允许有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和生态过程连续性的任何项目与活动。
“此前,开平市政府已统筹整治控制上游水系污染源,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开展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工作,对湖区、河流进行水质监测,确保孔雀湖水系安全问题。”该负责人表示,孔雀湖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污染控制以畜禽养殖控制、速生桉退减、农村生活污染治理等面源污染控制为主,兼顾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此外,为提升保护水平,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实施新建1225平方米的生态浮岛和种植1200平方米水生植物的控藻工程,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
同时,开平市还出台了《生态激励型财政机制实施办法》,将市财政转移支付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相挂钩;还把大沙河水库第一重山10143亩商品林调整为县级生态林,对6404.5亩纯桉林进行林相改造。去年开平市重点实施大沙河水库生态公益林更新改造工程,完成1.6269万亩碳汇林抚育和水库9122亩商品林调整。在造林施工过程中,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选用樟树、铁冬青、凤凰木等优良乡土生态树种,以及健壮大袋苗实施种植,通过禁止炼山、连续两年采取人工斩草除杂等营林技术措施,切实提高造林成活率。
明确五大区域保护方案
根据《广东开平孔雀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17—2021年)》,孔雀湖湿地公园将划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湿地宣教展示区、湿地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5个区域,明确保护方案,各功能区实施分区管理、设立管理目标、制定技术措施。
湿地保育区:这是5大区域中最为重要的,约占公园总面积的八成。这里自然资源丰富,人为干扰较少,生态敏感性较高。按规划,这片水域会进行重点保护和保育,构建良好的、连续的湿地生态系统;同时,开展日常水质监测及湿地植被抚育和管理活动,组织专门的队伍定期对河流、湖库水面及其周边区域的废弃物进行清理和集中处理,减少污染物对水体的污染,并保持良好的水体景观,保持良好的水质,确保公园内湿地的自然性。
恢复重建区:这是恢复和重建湿地系统的示范区,重点对水源涵养林及水生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包括对桉树、湿地松等用材林的林分改造及库湾处“半人工湿地”生境的构建,以恢复湿地的生境复杂性和生物多样性,打造鸟类栖息地,提高湖区对污水的自净能力,打造多样的湿地景观。
湿地宣教展示区:这个区域是开展湿地科普宣教、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休闲游憩的主要场所。按规划,这里将建设科普展示和科研监测两大项目,前者主要包括科普教育馆、湿地文化宣传廊、观鸟屋、湿地体验栈道和网络宣传等;后者主要以室内研究监测及科普知识展示为主,为湿地公园的科研监测提供实验及监测场地,同时为公众提供参观学习的场所。
湿地合理利用区:这是开展湿地休闲和游憩体验的主要场所,也是公园内湿地自然景观和地域人文景观集中分布的区域。在保护前提下,这个区域将开展湿地生态文化、湿地休闲、生态旅游、观光等活动。同时,开平还可合理利用湿地公园的自然资源,塑造“孔雀开平”的生态名片,构建湿地公园与周边旅游地(如大沙天露山、榄坑自然风景区、天露仙源茶叶基地、大沙岗坪革命根据地)及开发的生态小镇旅游一体化的布局模式。
管理服务区:这个区域主要包括湿地公园的管理、服务机构和设施,由湿地公园管理局、游客服务中心、急救服务中心等构成,为公园提供科学有效的管理和保护,同时为游客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健全保护管理机制
据介绍,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除了需要科学的规划,还需要建立健全的保护管理机制。目前,开平市已批准成立广东开平孔雀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机构,负责整个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和保护管理工作。
同时,开平市已明确严格落实市镇村三级责任考核追究制度,加强水域生态环境监督检查,强化湿地公园环境保护责任。
展望未来,孔雀湖湿地公园不仅能充分发挥湿地多种功能效益,还能满足公众的生态休闲需求,并带动开平市经济的发展,打造开平市乃至珠三角区域集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科学考察、科普教育、观光旅游、山地休闲养生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社会公益性生态湿地公园,构建开平城乡公园体系,向国际递出一张天蓝、地绿、水净的秀美侨都名片。
【文字】吕玉廉
【图片】吕玉廉 司徒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