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机不离手”,无效陪伴孩子很受伤

揭阳日报

▎心理专家提醒家长放下手机,多做高质量的陪伴

眼下智能手机普及,许多人都成了“低头族”。在生活中,不少家长在陪孩子时也总是“机不离手”,刷微博、朋友圈、购物或玩游戏,往往人在陪而心不在,因此与孩子的互动减少了。

日前,许多媒体纷纷转发一篇名为《小学生作文里的“父爱”:你是手机爸爸》的文章——海南儋州一名四年级小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你已经快不是我爸了,你快是手机的爸爸了。”这让这些“低头族”父母成为了讨论的热点,揭阳市不少家长看了后表示“被震撼了”“觉得惭愧”。

资料图片

●现 象 家长手机依赖很常见

连日来,记者就“你陪孩子时玩手机吗?”“电子产品是否影响了你的亲子关系?”等问题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80后、90后家长表示在陪伴孩子的同时,自己都会时不时拿出手机来翻看。

市民陈先生告诉记者,由于平时工作压力大,因此一回到家里自己便会拿出手机来玩游戏放松,即使孩子在旁边,也会拉着他一起看游戏。“其实我也觉得这样不妥,对孩子不好,但我似乎有手机依赖症,有时吃饭时也放不下。”陈先生无奈地说。

记者走访揭阳市一些儿童游乐场、公园或餐厅等公共场所观察到,一些家长虽然带孩子出来玩,但仍时不时拿出手机聊微信、刷微博、玩游戏等。这些家长一会儿看手机,一会儿抬头看看孩子,只要确保孩子在视线范围内,便又重新埋头看手机。

至于电子产品对亲子关系是否产生不良影响,受访的家长均表示“多多少少会有影响”。市民蔡女士告诉记者,由于她和丈夫都有“手机瘾”,陪伴孩子的时间减少了,还为此发生过家庭矛盾,心里觉得挺惭愧的。

“虽说家长们确实应该放下手机多陪陪孩子,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在信息时代,手机所承担的职能涵盖万千,不是一句简单的放下就能放下的。”微商黄女士如是说。

●委 屈 陪而不伴,孩子很“受伤”

今年上小学一年级的小琳,她的父母都是上班族,白天小琳除了在学校上课,便是在寄餐园里寄读,而周末小琳又要去上各种兴趣班。因此,她和爸爸妈妈真正意义上的亲子时光一般只有晚饭到睡前这段时间。

然而,小琳发现,自己在家时,爸妈除了问几句学校、作业的事情,并没有像以前一样陪自己做些亲子互动,而是自顾自地玩手机去了。“以前爸爸妈妈还经常陪我去散步,到处看一些好玩的东西,陪我看书,现在爸爸妈妈都只想玩手机。”小琳失望地说。

对此,小琳的妈妈告诉记者,在小琳刚出生前几年,智能手机还不是特别流行,因此,她也就把精力和时间都投在小琳身上。然而近些年由于手机上的“诱惑”多了,自己确实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记者采访时,市民林女士也告诉记者:“我女儿就很反感我玩手机,会生气地说‘妈妈只顾着玩手机都不理我’。目前我正在反省当中,尽力克制陪她的时间里别碰手机。”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玩手机不仅冷落了孩子,还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模仿心理。当家长玩手机的时候,孩子往往会凑过来观看,久而久之很可能会模仿家长行为,成为一个小“手机控”,沉迷于玩手机。

●提 醒 注意适度,为孩子树榜样

针对一些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总是手机不离身,更有甚者自顾玩手机的情况,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林旭斐提醒,家长在孩子面前常玩手机会成为孩子坏榜样,可能会造成双方关系紧张,产生消极互动,甚至会造成冲突。

林旭斐坦言,首先,家长长期玩手机会对孩子身体发育造成一定影响,如给孩子眼睛、脊柱发育等生理因素带来不利影响,孩子成为“低头族”。其次,会影响亲子关系,父母只顾玩手机,孩子就有被忽略的感觉,甚至认为在父母眼中,自己没有手机重要。第三,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在陪伴孩子时玩手机其实是一种“冷暴力”,是对孩子感情上的冷漠;在家庭教育中,长期遭受冷漠的孩子容易产生孤僻性格。

在信息时代用手机不可避免,那么,家长应该如何避免这些不良影响?家长应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使用手机?对此,林旭斐建议,家长回到家后并不是完全不能看手机,而是要注意适度,特别是年轻的父母要注意远离手机,多关注孩子,多陪陪孩子,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多与孩子手拉手玩游戏或外出活动,这样既让孩子健康茁壮成长,又达到亲子互动效果。同时,作为家长,还应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

编辑 李婉芬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