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为历史文化名镇!原来我们西樵·大同这么有历史底蕴!

南海西樵
+ 订阅

西樵山是南粤名山,西樵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众多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在山下星罗棋布,

时时彰显着文化名镇的历史底蕴。

住在西樵山下的你,对这些村居了解多少?

西樵镇文化站联合《樵山社区》开设“文化寻根之西樵山下我的家”栏目,带你走进大同、上金瓯、百西、简村等12个蕴含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古村居,探索它们的历史渊源、乡村风俗、文化名人、人文地标……揭开一座座古老村落的神秘面纱,让你遇见一个或许从未见过的韵味西樵。

本期首先走进大同,让大家深入了解文武双全最大同.......

“大同”村名的由来耐人寻味

“天下大同”是儒家孔子的理想,也曾是康有为在近现代的主张。而恰好位于西樵山之南的行政村又名“大同”, “大同”村的村名、开村历史与”天下大同“又有怎样的渊源呢?

相传,古时大同灶岗生长着一棵繁茂至极的梧桐树,层层叠叠的红叶映发出一片红光照在龙山之地,大同的先祖认为这是鸟中之王凤凰均择梧桐而栖,认为这是人间胜地,可在此择居而住,名为“大桐”。

而”大桐”的另一传说则来自于程氏先祖。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开展的“樵山出翰林”资料调研过程中,西樵大同发现了理学名家程颢后人。据《南海大桐程氏族谱》程氏家谱显示,其家族在大同定居了800多年。

《南海大桐程氏族谱》记载了程氏一族三十二世谱系传承情况,其中程颢嫡孙——程昂称为岭南一世。公元1127年,时势混乱不堪,程昂为了躲避战乱,带着家人和族谱辗转南迁至广东南雄县,并在珠玑巷生活了三年。至1131年,程昂为了避荒谋生,再度向南迁居,来到了广州府南海县,在西樵山之南的鼎安坊(现西樵大同)定居。有传直至程昂去世后,长子程尧章把父亲藏于大同灶岗,披麻戴孝搭建庐墓守候三年有余,此时,墓旁长出一株梧桐树长势高大,其后人以为是考感所致,把鼎安坊易名为“大桐里”。

至晚清时,大桐堡(解放前辖大同、显岗、朝山、七星四个行政村)重建大桐书院,改向北,坐望西樵山。当时受康有为“大同”思想影响,修改为“大同书院”,汇聚了一批文人墨客求学问道。到民国时,大同书院成为了大桐堡政治文化中心之地,后将大同沿用至今。

历代崇文尚武名人辈出

穿行在窄窄的小巷子里,走进岗头市,那段保存完好的古驿道石板路便卧在这些不起眼的老村屋中间,见证了大同繁盛兴衰近千年的历史。而两旁的青砖红瓦的岭南特色旧居民房中却走出了不少中国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风云人物。

“西关老虎程华,武功高强而又力大,就是从我们程家走出的。”据程四苏、傅剑锋、傅家镜介绍,除了程华,岭南画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傅日东也曾是武术高手,曾在村中设馆授徒,教授弟子武功,让大同的武术氛围风靡一时。值得一提的是,黄飞鸿国际武术学校也于近年进驻大同,继续发扬着大同的武学精神。

事实上,在大同这块人杰地灵的宝地,从古到今名人不胜牧举,有清朝广东最高官、一代军机大臣戴鸿慈、雕塑大家傅天仇、一代乱世枭雄傅德用、远赴越南、日本从事商品交易的“东京客”翥云公傅振祥……尽管经过岁月流转,但这些人物仍然在老一辈口中口口相传着其中的历史事迹。

“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武昌起义》设计作者就是傅天仇。”据程四苏、傅剑锋、傅家镜回忆,傅天仇最广为人知就是他的雕刻成就,一心都醉心于雕塑艺术,其中“大同小学”、“大同中学”的校名就是傅天仇80年代末回乡所题,至今仍影响着每一代年轻人。

△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武昌起义”浮雕像

曾经的大同八景如今仍影响深远

“这里以前是大同村八景之一。”傅剑峰表示,这段窄窄的道路,就是保存完好的古驿道石板路,也是大同八景之一,曾经两边都是商铺,有酒馆、有酒肆等,可是熙熙攘攘地挤满了八方宾客,成为了当时大同村最为热闹的地方之一。

△古驿道青石板

大同八景包括树硖楼、大同灶岗、岗头市集、大同书院、观音古井、化城古寺、晚望樵夫以及石龙龟岗。

大同村的八景早已在老一辈的大同人口口上传,尽管如今随着时光,大同八景已经丢失并有易改,但作为大同一代代的回忆,这里的繁华也给大同带来无发消散的影响。

△当年书声朗朗的大同书院如今只留下部分砖瓦

”希望留住这些先辈走过的印记,让我们的子孙都可以透过这些老建筑或者民俗中寻找先人痕迹,并能学习先人的宝贵经验,让村民不仅有一个精神栖息或皈依的场所。” 傅剑锋、傅家镜与程四苏表示。

来源丨西樵文体

编辑丨阻阻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