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恺教子女:人生最重是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

广东妇联
+ 订阅

人物简介

廖仲恺(1877-1925年),广东归善县(现惠州市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幸福村)人,1877年 4月23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1893年父亲在旧金山病故后,随母回国。孙中山逝世后,他坚决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5年8月20日,在广州被国民党右派暗杀。

1909年,廖仲恺、何香凝与儿女廖梦醒、廖承志在东京合影。

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最早的同盟会会员之一;他一生追随孙中山,是其最信赖的战友和最为得力的助手之一,为护法运动和北伐筹集了大量资金,曾被誉为孙中山的“钱袋子”;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忠诚伙伴,国民党左派的代表者和领头羊,面对着右派分子的暗杀威胁视死如归,积极推进国共合作——他就是民主主义革命先驱廖仲恺。

今年是廖仲恺诞辰140周年。在广东惠州,仲恺中学的廖仲恺先生铜像下,常可看到敬献的鲜花。在广州,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已被确定是广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越来越多的市民通过历史照片、文物等珍贵资料,了解到这位广东本土革命家、政治家的故事。

如今,廖仲恺的后人分布海内外,一直传承下来的谦卑、奉献、忍让的家风影响着他们,廖仲恺之孙廖淳说:“这些家风在教育我们怎么做人,我们也会继续传承下去。”

名人垂范

少时漂泊海外立志报国

在华人备受歧视的环境下出生、长大的廖仲恺,从懂事开始,就了解到华工在国外遭受歧视、虐待和凌辱的悲惨遭遇。12岁时,他更是亲眼目睹美国白人殴打、枪杀华工的惨案,残酷的现实让廖仲恺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冲击。

廖仲恺的父亲廖竹宾,小时候家境贫寒,漂洋过海到美国谋生。经过艰苦的努力,他成为了一个商人,经济地位提高了,但由于清朝政府的软弱无能,侨居国外的中国人,还是低人一等,备受欺侮。

对于孩提时代的廖仲恺而言,家乡陌生而又令人神往。他经常聆听父亲讲述家乡惠州的山山水水及客家风土人情,这使他从小就对家乡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虽然当时排华风潮充斥美国,但廖竹宾没有忘本,他不仅经常教育儿女要爱国、爱乡,而且特别注重用中华文化与客家文化教育影响年幼的廖仲恺。他把廖仲恺送到美国学校学习的同时,还将他送到华人私塾学习中国语言文字与文化典籍。这对少年时的廖仲恺有着极大的启蒙和教育作用。

夫妻追随中山踏上革命之路

1897年,在时任清政府招商局总办的叔父廖志岗的安排下,廖仲恺与香港地产商何戴的九女儿何香凝在广州结婚。新婚后,廖仲恺与何香凝将新房设在了广州的廖公馆,两人在这里度过了一生中最浪漫的岁月。

1903年,夫妻二人旅日求学。1903年9月,廖仲恺与何香凝在东京结识了孙中山,此后二人便追随孙中山,踏上了艰辛的民主革命之路,也与孙中山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时合影,前排右二为廖仲恺。‍

1905年,廖仲恺何香凝夫妇协助孙中山建立了中国同盟会,并先后入会,何香凝是同盟会的首位女会员。在忙碌的学业与革命工作期间,女儿廖梦醒和儿子廖承志相继诞生。此时,廖仲恺几乎已全身心投入革命,何香凝在参与革命活动的同时,独挑家庭重担。1909年,廖仲恺在日本中央大学毕业后回国。

任人唯贤管好政府“钱袋子”

廖仲恺最为人称道的,是为孙中山管好了“钱袋子”。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广东成立军政府,廖仲恺任军政府财政部副部长。彼时,广东军政府的首任财政司长李煜堂是老同盟会员,又是广东著名的银业巨商和慈善家,与广州的商界有着密切关系。廖仲恺作为李煜堂的助手,积极开展了筹措军政费用的各项工作。在广州总商会等的认可支持下,头5个月先后从前清藩库、银行等处,提取大清旧纸币1223万余元,加盖财政司大印后逐月流通于市面。广东财政金融也得以恢复和稳定。廖仲恺为此所做的努力备受称誉。

‍‍‍‍廖仲恺(右)始终是孙中山的亲密战友。‍‍‍‍‍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不久,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当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之后,孙中山携廖仲恺等人返回广州,廖仲恺出任军政府财政司长。他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当时“署中无一私人”,财政司面貌也为之一新。

教诲子女“人生最重是精神”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遭暗杀牺牲。当他中弹倒在血泊之时,已经不能开口说话了,因此没留下什么遗言。然而,他在此前身陷囹圄的时候,曾写下了教育子女的诀别诗《诀醒儿、承儿》。

“女勿悲,儿勿啼,阿爹去矣不言归。欲要阿爹喜,阿女阿儿惜身体。欲要阿爹乐,阿女阿儿勤苦学。阿爹苦乐与前同,只欠从前一躯壳。躯壳本是臭皮囊,百岁会当委沟壑。人生最重是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尚有一言须记取,留汝哀思事母亲。”谆谆教诲儿女不忘革命先烈的遗愿,勤学苦练,不断上进,寄托着革命志士对革命后代的殷切期望。

“人生最重是精神”一句素朴警策,坚定有力,鼓舞人心,也是廖仲恺一生的写照。

廖仲恺被暗杀后,何香凝没有沉沦,而是继承丈夫未竟事业,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宣告:“苟利于国,则吾举家以殉,亦所不惜。”父母亲言传身教影响了一双儿女。廖梦醒和廖承志踏着父母的足迹,投身到革命事业当中。

廖承志先生在北京家中欣赏母亲何香凝作画。

儿子廖承志在日本东京出生,因为廖仲恺夫妇希望他长大之后能够继承革命先辈们的志向,所以给他取名“承志”。青少年时代,廖承志就跟着父母为革命在日本、广州、上海等地奔走。1928年,廖承志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半个多世纪的英勇斗争中,廖承志成长为一位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特别是在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实现祖国大团结大统一的事业中,作出了杰出的独特的贡献。

女儿廖梦醒早在青少年时代,就在父母的教育影响下,追随孙中山、宋庆龄积极投身于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和反对军阀的革命斗争。1930年廖梦醒与李少石结婚,并在香港建立秘密交通站,担负中央苏区和党中央所在地上海之间的联络。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在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对外宣传机构“中国工人通讯社”中担任英文翻译工作。解放战争期间,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

廖梦醒与邓颖超在一起。

廖仲恺嫡孙廖淳如今已是白发长者。在他看来,廖家一直传承下来的家风是谦卑、奉献、忍让。如今,廖仲恺后人分布海内外,廖淳却表示不愿儿孙再从政。“都说富不过三代,贵不过两朝,我希望孩子们在就业上有更多选择。”廖淳说,虽然廖家后人如今也有不少在海外学习,但最好还是要学成归国,为国奉献。

故里传承

打造传承好家风的阵地

惠州市妇联开展多项活动传递温暖好家风。

近年来,惠州市妇联注重挖掘当地人文资源,通过项目化运作,引入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组织开展“家庭美德讲座”“好家风故事分享”等家庭文化活动,打造了一批家庭文明建设示范点。以“家庭文化节”为抓手,以“妇女之家”为阵地,通过舞蹈、歌唱、故事分享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好家风好家训”宣讲进乡村(社区)、开展“倡廉洁家风 建幸福家庭”廉政教育活动、“感恩母亲”故事分享、“最美家·幸福情”摄影大赛、“舌尖上的大亚湾”厨艺大赛等活动,编印“好家风、好家训”格言等,引导广大家庭成员自觉追求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据了解,自2012年以来,惠州市已连续举办5届“家庭文化节”。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共开展活动600多场,吸引了数十万群众踊跃参与,在广大家庭中掀起了传承好家风的热潮,营造了相亲相爱、崇德向善的家庭文明新风尚。

“岭南好家风”温暖传递

下一站佛山请接力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