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沙:“第一大镇”期待再铸辉煌

南方日报

“谁不怀念平沙当年风光呢?”走在平沙街头上,随便找一个年纪稍大的人,大多数会乐于告诉你,这个珠海陆域面积最大的镇昔日的辉煌。

这是一个充满味觉回忆的地方。昔日“一包糖、一碗面”,让平沙镇享誉全国。然而,在平沙糖厂和华丰方便面厂双双衰落之后,平沙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了低谷期。

与珠海其他镇不同,平沙无论是工业、农业还是旅游业都有着较好的基础和发展空间。但这种优势条件却在21世纪初期的一定时期内,造成了产业定位的模糊。

在经历摸索之后,平沙产业定位逐渐清晰,如今形成了以现代农业种养殖业为基础、以高端制造业为主体、以海洋温泉休闲旅游服务业为特色,三产齐备、各具亮点的产业发展格局。

平沙游艇产业也有望与旅游业融合,预计2017年总产值将达16亿元。关铭荣 摄

利用三产齐备的优势,平沙加速三次产业融合,农业、高端制造业、旅游业相辅相成,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建设成果也有目共睹。平沙镇镇长李东红预计,接下来几年,平沙镇工业总产值将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

挑战也同时存在。作为珠海最西端的镇,平沙对外交通条件仍是“痛点”,除了海港优势外,陆域交通条件有限,基础配套设施也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而在人才资源方面,随着老一代退出舞台,平沙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人才断层”。

往昔成就已经消散,机遇与挑战同时来临。新的使命摆在平沙人面前:昔日辉煌如何重铸?


A 昔日辉煌

糖厂面厂“闪耀” 职工工资远超县长

“甜蜜的工作甜蜜的工作无限好啰喂,甜蜜的歌儿甜蜜的歌儿飞满天啰喂,工业农业手挽手齐向前啰喂,我们的明天我们的明天比呀比蜜甜啰。”上世纪70年代末,电影《甜蜜的事业》构成了改革开放初期一代农场创业青年的集体回忆,这个电影的拍摄地,就在平沙。

平沙镇平塘河畔,两栋造型方正、外墙崭新的大型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它是珠海文创园内的摄影棚,文创园的前身,就是大名鼎鼎的平沙糖厂。那是一代人不可磨灭的“甜蜜”记忆。

今天的平沙,大部分土地是填海造陆得来的。1955年,平沙成立“中山县国营平沙机械农场”,后更名为“广东省国营平沙机械农场”,农场初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填海造陆。

田刚造好时,盐碱度太高,不适宜种植庄稼,于是,甘蔗登上了平沙的历史舞台。1957年,平沙的甘蔗种植面积已达上万亩,由于运输不便,大量的甘蔗运不出去,农场遂决定建设平沙糖厂。

1963年,平沙糖厂引进了一套榨糖的工业设备,日榨糖量为500吨。其后,平沙糖厂不断壮大,产量由500吨提高到2000吨,再到3000吨,直至鼎盛时期的日榨糖4500吨,从一个作坊式的小工厂,一跃成为全国糖业的龙头大厂之一。

比糖厂更牛的是华丰方便面厂。华丰方便面曾在国内风靡一时,风头较今日之康师傅、统一有过之而无不及。“食华丰,路路通”的广告词更是广为人知。

华丰方便面厂的前身是平沙华侨农场生活服务站下属的一间食品厂。1984年左右,广东省农垦办引入了一套日本原装方便面生产线,最后被平沙获得,华丰方便面厂成立。

人们未能预料的是,短短几年时间,这个品牌就红遍全国。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华丰的产能虽一再扩充,但生产的“三鲜伊面”仍供不应求。

“那时候,来自全国各地的货车车队在平沙络绎不绝,每天晚上都可以在工厂门外看到排队等货的车辆。”一位平沙镇公务员回忆。

这“一包糖、一碗面”,成了平沙人骄傲的资本。在平沙,至今仍流传着不少趣闻。上个世纪80年代,县长的工资不过几十元时,平沙糖厂和华丰方便面厂的普通职工收入已经超过2000元。

“那时候,我回广州探亲,跟人说我在平沙工作,别人都是很羡慕的。”扎根平沙的老知青陈国材说。

B 走出迷茫

挺过项目“饥饿期” 产业定位终清晰

糖厂和华丰面给平沙带来荣耀的同时,也埋下了隐忧。

上世纪90年代,因为自身经营管理不善和市场环境变化等多重因素,糖厂和华丰面双双衰落。由于此前过度依赖这两大企业,平沙经济顿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与此同时,平沙的行政级别也被下调。1990年成立的“平沙管理区”是县级单位,到2000年,“平沙管理区”被撤销,变成了“平沙镇”。

“这段低谷期给平沙的群众和干部造成了挫败感,大家普遍有些迷茫。”平沙镇分管经济工作的镇委委员莫卓宁说,“到21世纪初期,平沙镇进入了‘饥饿期’,开始拼命找项目,但由于当时产业定位并不清晰,进入门槛也很低,很多项目都烂尾或者很快倒闭了”。

2000年以后,水产养殖业、珠宝加工业、化工业、电子产业、游艇产业、旅游业等各式项目纷纷在平沙上马。然而,各项目良莠不齐,不少企业甚至整个产业很快被淘汰。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当属珠宝加工业。2002年,以色列第二大钻石公司选中平沙,并于2005年建成新厂房。此后,多家国外及港澳台珠宝企业纷纷进驻平沙,珠宝加工产业在平沙形成了产业集群。2007年,珠宝产业产值已达15亿元,当时,镇政府展望该产业将在数年内达到40亿元产值。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些珠宝企业如今一个不剩。“原因一时很难说清楚,只能说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有些产业确实不适合平沙。”莫卓宁说。

挺过这一轮“饥饿期”后,平沙的产业定位逐渐清晰起来。

近年来,平沙把握珠海西部生态新区建设战略机遇,围绕高栏港区以先进装备制造为重点的高端产业谋篇布局,形成了现代农业种养殖业为基础、以高端制造业为主体、以海洋温泉休闲旅游服务业为特色,三产齐备、各具亮点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

农业方面,平沙拥有广东省首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高端制造业方面,游艇产业最具亮点,已形成以太阳鸟、江龙等为龙头的游艇产业集群;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方面,海泉湾盛名在外,由糖厂改造而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也在加紧建设中。

C 机遇重现

产业融合 “三创”发力

在珠海各镇当中,像平沙这样一二三产业都有较好基础和发展空间的镇,并不多见。但是,若单独来看,相关产业都不算突出。

农业方面,台创园2008年成立,建设进度不尽如人意,水产养殖业也未能形成品牌;工业领域,工业总产值在珠海各镇中只能算中游水平,创新方面的基础设施也有待完善;旅游业方面,招牌景点海泉湾近年来发展势头也有所减缓。

如何让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相互促进?平沙镇镇长李东红认为,要加速三次产业的融合,为平沙寻求新机遇。

按照平沙打造特色小镇的规划,平沙将打造以文创为引领,兼具温泉、游艇、田园元素的特色小镇。这一规划的本身,就体现了三次产业融合的要求。

农业领域,台创园的存在,使平沙的种业科技和花卉种植已经形成一定基础,因农业发展而形成的田园风光成为平沙的旅游资源。台创园内占地1755亩的“北纬22°绿珍珠”项目有望今年动工,集特色水果种植、休闲旅游、农业科研于一体。

台创园的建设发展,使田园风光成为了平沙的旅游资源。图为台创园的种植大棚。关铭荣 摄

同时,平沙游艇产业也有望与旅游业融合,预计2017年总产值将达16亿元,同比增长30%,成为国内设立最早、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游艇制造基地。

“从国际市场看,游艇产业还处在一个低谷时期,但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平沙要在完善产业链上下功夫,特别是除了游艇制造外,还要在游艇的使用上下功夫,建设游艇码头,打造游艇旅游路线,使游艇产业与旅游业相融合。”李东红说。

台创园的农业主题旅游、游艇产业的工业主题旅游、文创园电影摄制主题旅游,再加上已经形成品牌的海泉湾,平沙的全域旅游的空间已经拉开。

“推进产业融合外,我们也在创新驱动方面蓄势发力,形成了‘科创’‘农创’‘文创’的创新格局。”李东红说,“科创”指围绕高端制造业的科技创新;“农创”则以台创园为平台的农业技术创新,特别是种业科技创新;“文创”指以文创园为基础的文化创意创新产业。

尤其在“科创”方面,高栏港区当前正围绕“港业城一体化”发展战略,加速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龙头和珠海西部创新中心。这为平沙新一轮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如今,平沙高端制造业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围绕游艇产业,国家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省质量监督游艇材料检验站、珠海游艇船机检测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落户园区。

创新型企业孵化器也在加紧建设中。去年,中大创新谷投入使用,与多家企业、商协会和珠海质计所等技术平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科技支撑和产业孵化效应初步显现。今年,孵化器“高栏智谷”也将建成,创新要素正在加速集聚。

D 迎接挑战

城建配套相对滞后 交通仍是“痛点”

由于几年前“港区后花园”的定位,平沙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尤为重视。山水相间、城田相望的城市风貌自有其魅力,也为旅游产业创造了基础条件。

与此同时,大片田园的存在割裂了工业区的有机布局。“因为基本农田的分布,平沙的工业区被分散到四周,形成了四个相互独立的工业片区,加大了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量,尤其是道路交通的工程量。”平沙镇产业办公室一位负责人表示。

实际上,与大多数位于西区的镇一样,基础设施滞后和城市配套不足,也是平沙长期以来面临的问题。事实上,平沙拥有11所中小学(其中高中教育包括珠海市一中平沙校区),两所公立幼儿园,一家二级综合性医院,在西部各镇中算得上公共配套基础扎实,但与市区和发达镇街还有一定差距。

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和扩容也对平沙城镇建设配套提出了更高要求,基础配套的短板仍然明显。平沙当地一位韩资企业负责人曾抱怨:“平沙连一家韩国菜馆都没有。”

随着发展的进一步推进,这种现象正在得以改变。近年来,平沙的城市建设正在提速,平沙新城作为珠海西部生态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已拉开框架、初具雏形,老城区城市更新改造步伐加快。

2016年,平沙镇进一步加大全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投入力度,相关投入占全年公共预算的85.22%,立新工业片区排污管网铺设完毕,平东大道、南新大道启动升级改造,11条乡村道路改建顺利通过验收,镇域道路通行能力显著提高。

如果说镇内基础设施尚可通过镇级政府自身努力来完善,那么对外交通则很大程度上需要更高层面的支持。对外交通,恰恰是平沙的“痛点”。

平沙地处珠海最西端,除了临近海港的优势外,陆域交通条件十分有限。从交通规划上看,“十三五”期间珠海将建成的三条东西部通道,没有一条途经平沙镇。广佛江珠城轨在平沙北面的莲洲镇设站后,向东偏转,“避开”了平沙。广珠铁路虽然经过平沙,但目前尚无客运功能。


■记者手记

吸引和留住人才

需要打好“三张牌”

平沙在珠海曾经红极一时,但如今已风光不再。很多人试图分析平沙在上世纪90年代衰落的原因,发展战略失误、行政机构臃肿、企业管理僵化、外部竞争对手崛起……各种说法不一而足,难下定论。

区域的发展变迁总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引发的。对于平沙的发展,笔者从一个小切面来分析其原因——人才。

平沙昔日辉煌首先离不开其国营农场这一“身份”。1955年广东省从东莞、顺德等地调集了18名精英干部成立平沙农场。随后,又从广东罗定、信宜和新兴等地征集7000多名民工,开始了大规模的围海造田工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又有数千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广州、韶关和汕头等地来到平沙,加入到围海造田的行列。期间,平沙造田44万亩,从一个荒凉的滩涂,变成全国著名的甘蔗生产基地。

知识青年就是彼时平沙的人才。这些人给平沙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知识,他们中的不少人后来成为了平沙的教师、公务员、企业骨干。

但是,这些人才其实都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由国家号召或者因行政命令来到平沙的。上世纪80年代,凭借糖厂和华丰方便面厂,平沙进入鼎盛时期,吸引了相关产业的人才。但由于过度依赖“一包糖、一碗面”,产业结构单一,人才的结构也是比较单一的,随着两大企业衰落,人才便加剧流出。

因此,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带来了人员的流动,知青纷纷回城,在没有行政力量的“保护”下,平沙的人才实际上是呈现流出状态的。

如今,随着在此工作的老一代知青退出舞台,平沙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人才断层”的现象。那么,在市场经济时代,平沙凭什么营造“甜蜜的吸引力”、吸引和留住人才?笔者认为,应当打好“三张牌”。

首先是产业牌。只有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定位清晰,工作岗位丰富,才能让人才来此就业,毕竟人才也是要挣钱吃饭的。其次是环境牌。平沙风光优美,生态环境优越,但生活配套设施不足,这对当前更注重生活综合配套的人才而言是很难有吸引力的。目前平沙的城市建设明显加快,民生设施、高端商业项目、高端楼盘,都有着不错的发展态势,也为以后发展奠定基础。最后是“文化牌”。所谓“文化牌”就是通过文化营造,让人才对区域产生文化认同感。当年的知青一代,为平沙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融合现代社会的文化产品,才能进一步满足人才的精神文化发展需求,这样的地方才更有吸引力。

■实力图谱

平沙镇是珠海陆域面积第一大镇。全镇总面积197平方公里,下辖11个社区,其中城镇社区2个、农业社区9个。全镇常住人口约10万,其中户籍人口4.84万(镇中心区户籍人口2.15万)。

2016年,平沙镇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0.14亿元,实现平沙历史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破百”,同比增长25.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29亿元,同比增长31.9%;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9.59亿元,同比增长24%;外贸出口总额4.82亿美元,同比增长11.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亿元,同比增长11.4%,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

编辑 万映雪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