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南粤古驿道定向越野大赛”第二站的比赛将在惠州举行。古驿道是胜利大营救必经之路,此次活动加入了缅怀东江纵队开展大营救历史题材。日前,许瑞生副省长与国防大学军史专家舒健就此话题进行了一场访谈。
许瑞生:舒健老师,你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史的研究对我非常有启发意义,尤其是对华南抗日纵队的历史描述中,“胜利大营救”的场景刻画令人难忘。近期广东正在开展活化“南粤古驿道”的活动,6月10日将在惠州举行“南粤古驿道定向越野大赛”第二站的比赛。古驿道是胜利大营救必经之路,此次活动加入了缅怀东江纵队开展大营救历史题材。
舒健:抗日战争时期,一大批中国文化精英成为日军重点搜捕的对象。中共中央很重视这批文化人的安危,周恩来指示“要不惜代价地抢救出这批文化精英和爱国民主人士”。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党我军成功营救出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及其家属近千人。其中包括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夏衍、胡绳、黎澍、胡风、戈宝权、张友渔、沈志远、千家驹、刘清扬、胡仲持、廖沫沙、范长江、叶浅予、胡蝶、黄药眠、梁漱溟、乔冠华等。这次成功抢救文化人的行动,被茅盾誉为“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这场秘密大营救,历时近二百天,行程万里。营救工作胜利完成以后,很多人认为脱险路线的选择,对于成功突破日军封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脱险道路上,发生了一系列紧张、惊险的历史事件。很多文化人在回忆录中,都对此进行了生动描述。今年是我军诞生90周年、抗日战争爆发80周年,活化“南粤古驿道”将营救路线纳入活动,对于反映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抗日救国、拯救民族危难的光辉历史,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爱国情感,弘扬培育民族精神,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许瑞生:你在研究过程中,哪些“回忆录”“资料汇编”是最值得推荐的?茅盾的《脱险杂记》是最为有意义的一篇吗?该书稿是茅盾1948年9月追记于香港,1949年8月在北平修改,除了香港部分,还记述了从梅林坳、惠阳县、淡水附近的茶园,从惠阳乘船至老隆后转移至韶关的过程。
舒健:对于大营救这段历史,很多被营救出来的文化人以及组织、参与营救的人员都写了回忆文章。1986年,解放军出版社编辑出版《秘密大营救》一书,汇集了很多当事人关于大营救的回忆文章。这些回忆录对于重温这段历史都很有帮助。2014年,花城出版社出版了王国梁的长篇历史小说《大营救》,全面展现了大营救的历史场景。这两部书对于我们认识这段历史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在当年被营救的文化人中,茅盾的《脱险杂记》详细地记述了脱险历程。另外,夏衍的《走险记》和华嘉的《香港脱险记》也生动描绘了营救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许瑞生:感谢你的提示,近几年实际上以此为背景的影视作品不少,下个月在香港回归20周年的日子里,将公映许鞍华导演的《明月几时有》,讲述的就是以传奇女性香港“方姑”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在“大营救”过程中的故事。回顾历史,此次行动营救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舒健:这次营救活动惊心动魄,对营救者和被营救者都是巨大的考验。一是对精神的考验,没有冲破日军封锁线的胆略、决心和坚强意志,营救行动很难顺利进行;二是对智慧的考验,没有营救行动开始前的精心部署以及脱险过程中的机智应对,营救工作不可能成功;三是对感情的考验,正是由于我党我军与革命知识分子患难与共与相互信赖,才能在整个营救过程中团结协作、共度难关。
许瑞生:我想再请教一下,这批文化名人在抗战胜利后的人生经历,如何展开更为传奇的故事?
舒健:这场大营救的对象,都是当时非常优秀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精英。正是通过这场营救活动,他们才进一步了解共产党,才能在以后历史的重大关头,既不为国民党的利诱所动,也不屈服于国民党的威胁,坚定地站在共产党一面。他们很多人在以后的历史舞台上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许瑞生:对历史事件往往停留在历史场景的“点”上,但“胜利大营救”是“线”上发生的事情,翻越高山、穿过河流才能到安全地带。对南粤古驿道活动再现红色之旅的徒步活动,设置“胜利大营救”这一南粤儿女惊天壮举的场景,你有何期盼?
舒健:“胜利大营救”线路上发生的故事跌宕起伏。希望这场再现红色之旅的徒步活动,能够成为历史之旅、精神之旅、趣味之旅、健康之旅。
许瑞生:在深圳白石龙村营救过程中重要的中转站白石龙天主堂,2005年宝安区政府维修了天主堂,并建立了“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2014年被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广东省第二批党史教育基地,如何发挥这一纪念馆的作用,你能否提供一些建议?
舒健:白石龙村所处的宝安区,多元文化并存是其重要特点。是否可以依托“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开展名人名家讲文化、讲历史的论坛,增强纪念馆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许瑞生:非常感谢你的建议,目前惠州正在组织十条徒步线路,我会建议他们吸纳这一重要的红色元素,期待从香港至惠州的陆路救援路线能够在古道上再现足迹!记住东江纵队的丰功伟绩。你能否对陆路营救在广东省内提供若干地点和线路的线索?如果发起一次寻找“胜利大营救”徒步径,在建军节到来之际,香港、深圳、东莞和惠州四地联动,这是挺有意义的红色之旅。这对“一国两制”国家概念的牢固树立具有启示意义。
舒健:大营救的路线最初规划了二条道路。一条从走水路。经澳门、中山、台山、湛江等地,辗转到内地。一条以陆地为主。经九龙出走,由东江游击队接应和护送。后来,大多数人都是从这条秘密交通线脱险的。这条路线又分为东线和西线。东线从九龙市区经牛池湾过九龙坳到西贡,然后在企岭下或深涌湾乘船渡过大鹏湾,在大梅沙、小梅沙、上洞或沙鱼涌等地方登陆,转入惠阳地区游击根据地。西线在九龙市区穿过上海街入青山道,过九华到荃湾,再过大帽山到达元朗十八乡,然后渡过深圳河入梅林坳,到白石龙游击根据地。
在近80年后的今天,再来寻找“胜利大营救”的路线,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一是由于在具体营救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按照计划路线进行;二是在留存的史料中,当事人的回忆都不甚详细,甚至多少有些误差;三是现今地面情况与当年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但是,越是充满疑惑、充满挑战的活动,越能激发大家的兴奋感、好胜心。同时,寻找这段辉煌历史的真相,也是后人应该肩负的责任。在纪念我军诞生90周年、抗战爆发80周年之际,发起这一活动对于弘扬中国共产党抗战的丰功伟绩,展示广东人民的抗战历史,牢固树立“一国两制”国家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许瑞生:6月8日高考结束,期待此次活动能为考生释放压力放飞心情提供有益的帮助。再次感谢舒教授!
舒健,国防大学军史专家,著有《华南抗日纵队》(人民出版社,2007年)。
【校对】潘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