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接下第一张海外试定单;2005年,位于新加坡的第一家海外子公司成立;2008年,位于孟加拉的第一家海外工厂建立……弹指一挥间,东信和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信和平”)的国际化之路已走过十多个年头。
作为智能卡产业的领头羊,目前其在新加坡、孟加拉、印度、俄罗斯分别设立了4家海外子公司,产品及服务已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惠及最终用户数超30亿人次。
“我们还将继续深化全球市场开拓,努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合作共赢。”东信和平党委书记、总裁张晓川告诉记者,公司最终目标是成为国际化的信息安全产品供应商和服务商。
奋战海外的“男人帮”
在公司的海外开拓史上,有一支“独特”的小团队功不可没:东信和平的海外生产技术支持团队。
这支组建于2008年的小团队,共7名成员,年龄跨度从“70后”到“90后”,清一色全是“纯爷们”。人虽不多,但队员常年分散驻扎在不同国家,几乎没有面对面团聚的时刻。
“工作太辛苦了,而且经常需要为了工作牺牲个人时间,女生很难受得了。”生产技术支持工程师小黄告诉记者,特殊的工作性质使得他们与亲人聚少离多,“一般来说每三个月可以回国一趟,每次呆10天,平时只能通过网络、电话或者视频与家人联络。”
出门在外的第一个不适是饮食习惯的差异。在孟加拉,当地的饮食都偏辛辣口味,菜肴爱放咖喱、胡椒粉一类,队员大多吃不惯。
“怎么办?我们只能自己带、自己做!”常驻孟加拉的工程师小何向记者描述:每次从国内飞去孟加拉,大家的行囊里鼓鼓的都是酱油、醋、面条,甚至是坛子菜。
“在那儿呆久了,之前从不下厨的人也都变成了自学成才的大厨。”小何笑着说。
更让他们和家人担心的还是国外复杂的政治环境。
小黄告诉记者,近年来,东南亚地区局势复杂,但海外工厂不会因为政治局势而停止生产。
“为确保安全,到了局势紧张的时候,我们都是工厂、宿舍二点一线,晚上从来不出门,周末也都是在公司度过。”小黄说。
自主设计成就印度市场“冠军”
尽管生活有诸多不便,但“叫苦”不是重点。作为海外生产技术支持工程师,如何提升技术水平才是他们最关心的事。
7人小团队中,负责人小杨经验最为丰富。2008年,东信和平开始组建第一家海外工厂孟加拉子公司,来公司不到2年的小杨就因出色的表现被委任为生产经理,全权负责生产技术支持。
“我们不仅要将公司的生产流程、工艺及设备技术带到了海外公司,还要因地制宜,根据海外市场的需求创新手段,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技术创新。”小杨责任感十足。
印度子公司的设备升级就是团队打过的一场完美“战役”。
2015年至2016年期间,随着印度市场智能手机的普及,新工艺复合冲切产品也呼之欲出。但那时,东信和平印度子公司的现有设备全都是旧工艺,“上千万元的设备不可能轻易报停,而更换全新设备也不符合成本控制。”
面对客户迫在眉睫的生产需求,海外生产技术支持团队在短时间内持续加班,不断研究、反复试验,最终设计制造了两套复合冲切用的特殊模具,使得原有设备成功升级,能够同时满足新工艺的生产。
由此,东信和平印度子公司成为印度市场首个发布新工艺的制卡商,产品订单量增长300%,当年下半年营业额即增加30%。2015年,公司在整个印度的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并获得印度市场最大运营商Airtel颁发的年度“优秀合作伙伴奖”。
海外工厂员工本土化达90%
“企业走出去,是要与东道国共享发展成果。”张晓川告诉记者,2013年至2016年,东信和平海外业务收入呈递增态势,合计超过2.8亿美元。2016年海外业务收入近8000万美元,占公司年度总收入的40%左右,也为东道国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海外工厂成为本地居民的良好就业平台。目前,东信和平4家海外子公司共有近400名外籍员工,员工本土化率高达90%。
除少数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和生产技术支持人员以外,其他员工均在当地招聘,东信和平始终把增加当地就业、提升当地员工收入、培训当地人才作为企业在当地发展的首要社会责任。
文化的融入与对接也是东信和平成功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的重要原因。
“我们现有的外籍员工涵盖11个国籍,至少有8种不同类型的宗教信仰。”对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宗教信仰,东信和平均十分尊重。
计划▶▶
加速海外平台建设,实现国际业务多元化
“在巩固提升、深度挖掘现有东南亚市场、中东市场和独联体市场的基础上,我们还将重点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投资,积极开拓国际新市场,不断提高市场覆盖率。”在公司的构想中,东信和平的未来将变得更加“国际化”。
产品与服务,是市场拓展的关键。在保持通信领域产品稳定增长的前提下,东信和平将拓展金融领域和政府公共事业领域产品业务,促进海外业务多元化发展。
同时,进一步完善海外各类平台建设,整合各项资源,以海外工厂设立拓展新兴市场,以研发团队建设提升国际市场整体解决方案能力,以全球大区域营销网络平台建设促进业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