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四代头弦情,四十六载中州韵!聆听演奏家钟礼俊的汉韵雅音

侨乡广记
+ 订阅

在汉剧的舞台上,演员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转身都牵动着观众的心。看戏,观众更多的关注点也许是在演员身上,而舞台背后,乐师们演奏的音乐对整部戏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广东汉剧里,离不开头弦这把乐器。头弦又称“吊圭子”,它是广东汉乐特征之一,汉乐里的“领头雁”。在广东汉剧院有一位头弦演奏家,他叫钟礼俊,是汉剧头弦演奏的代表人物。走进钟礼俊的办公室,一幅遒媚劲健的书法特别显眼——“汉韵雅音”,这四个字是对他的音乐最贴切的形容。

△汉剧头弦演奏的代表人物钟礼俊。

一把头弦,从懵懂的童年开始,一拉就是46年,出生于汉乐世家的钟礼俊注定了这辈子要与汉乐结缘。如今的钟礼俊在广东汉乐领域的演奏水平是顶尖的,2009年他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奏员。退居二线后,他专心音乐创作和人才培养,致力于头弦的传承和发扬。

1

爷孙俩的甜蜜回忆

汉乐在梅州大埔极为盛行。民国时期,几乎每个乡村角落都有弦馆,如“同艺国乐社”“同益国乐社”“保定国乐社”“儒乐轩”等。新中国成立后,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大埔县的汉乐活动蓬勃开展,各地纷纷成立了以演奏汉乐为主的俱乐部,较大的组织有:“大埔县中军班艺人工会”“大埔县民间音乐研究会”。

在浓厚的汉乐氛围下,钟礼俊的爷爷钟鑑饶自幼学习汉乐,曾经是大埔“中军班”的头弦乐师。从小耳濡目染汉乐的他在8岁那年正式接触汉乐传统乐器头弦,爷爷就是他的启蒙老师。

“他常常晚上带我去山后那边的人家和弦,但对我来说还懵懵懂懂,那里有很多好吃的,像斋果、糖、花生、粥等,小孩子哪听得懂什么汉乐,只知道听完了就有吃有玩,所以很喜欢去。殊不知时间长了,慢慢对这种声音就有了感觉。后来就开始跟爷爷学工尺谱,那时还没有简谱。”钟礼俊回忆起最初接触头弦的时光,一晃40多年过去了。

爷孙俩坐在稻草堆上,一边晒太阳一边背汉乐的场景至今还深深烙印在钟礼俊的脑海里。“爷爷最早教我的是《春串》,还有《百家春》,就是这样从背乐谱开始慢慢学的。”爷爷带给钟礼俊的是关于头弦启蒙的美好回忆,但头弦的练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幼小的钟礼俊来说更多的是汗水和泪水。

“要练好这种乐器,没有‘童子功’是不行的,至少要10年的时间,才能把它真正演奏好。”钟礼俊说,头弦最大的难度就是拉弓的弓法,头弦要较大的力气去拉,使的劲儿又是暗力,对于一个只有十来岁的孩子来说难度较大。

那时候的钟礼俊,白天上学,晚上回家做完作业就是练琴时间,正是调皮爱玩耍年纪的他也有贪玩的时候,“如果不练,我爸爸走过来就是一个巴掌,或拿起琴把就打下来。”钟礼俊对当年一边掉眼泪一边拉琴的情形仍记忆犹新。

由于刻苦训练,钟礼俊1979年考入梅州市戏剧学校,1983年毕业后进入广东汉剧院,得到叔父钟开强的悉心调教,后来更是从叔父手里接过重任,担任头弦领奏兼音乐唱腔设计、配器。

2

走过文艺低潮和病痛

钟礼俊取得今天的成就令人钦佩,然而他的音乐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艰辛和曲折。

1983年,钟礼俊毕业进入广东汉剧院,而那个时候正是传统艺术受到冲击走下坡路的时期,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众多的民间剧团关门,演员出走,钟礼俊也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一个月的工资是18元,那时候我的家在龙岩,过年12元的车票都买不起,我母亲有一次做手术,我都没钱回去看她。”说起那段日子,钟礼俊提得最多的是“辛酸”二字。由于工资低,生活困难,剧团里很多演员都离开了,钟礼俊也想过辞职,但家里不同意,“我妈妈跟我说,一定要接好这个班,因为头弦是我们家族的光荣,要把它接下去。我一直记着我妈妈的话,后来就没有提出要走,一直都没有离开剧团。”

坚定了留下来的信念,再苦再累钟礼俊都扛了下来,并在苦中寻找乐趣。“‘神仙,老虎,狗’说的就是那个时候的我们,在舞台上是风风光光的神仙,进山演出车坏了回不去睡在树林里是老虎,在村民的牲畜棚里过夜是狗。”钟礼俊笑着说。

2001年初春,钟礼俊腰疾复发,经医院诊断为肾坏死,几经医生保守治疗,病情仍无转机,换肾是唯一保命途径。最终,经过亲人朋友的奔走努力,配对肾源终于找到,并顺利通过了置换术,钟礼俊就这样从死亡边爬了回来,回来后,又继续走上创作之路。

“我常对自己说,‘守得云开见月明’,守下去了,就肯定见得到光明。”乐观的钟礼俊终于等来了好日子,政府对汉乐越来越重视,广东汉乐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机构和民间社团都在加大力度宣传和保护汉乐,但钟礼俊还是有自己的担忧。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想学头弦,年轻的演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少之又少,为了把头弦传承下去,我希望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专业头弦演奏者。”钟礼俊感慨地说。2007年,他正式收广东汉剧院2个年轻人为徒,他们均成长为剧院担纲的头弦演奏者,其中苏华伟已是国家二级演奏员、副教授。他的侄子钟经思是2005年汉剧幼苗班的学员,也是他的爱徒之一,现在钟经思已成为广东汉剧院的头弦手,他还打破传统条条框框的束缚收了两位女徒弟。

3

博采众长成就独特演奏风格

钟礼俊的头弦演奏水平拥有今天的成就,除了家族熏陶和刻苦练习外,还因为他善于学习每一位老师的特点,他的演奏风格集了各家之长。

“我叔父钟开强的风格是激昂、刚劲有力的;著名头弦演奏家丘怀君的风格则是婉转缠绵的;丘君生的风格是更为细腻的,很幸运能得到这些名家的指点,让我可以博采众长。”钟礼俊说。

头弦是汉剧唱腔最重要的伴奏乐器,在钟礼俊看来,它在汉剧中的角色是“托腔保调”,起着带动和烘托气氛的作用,“比如说,剧中悲伤的情节要怎样用音乐表现,这时就需要头弦拉出哀怨缠绵的感觉,像藤蔓缠绕着树干,一层一层地递进。”虽然没有亲临舞台,但钟礼俊却能用简单的语言给记者描绘出充满画面感的音乐现场,足见其功底之深厚。

由于长年拉琴,钟礼俊的两个手的拇指、食指、中指都长了一层厚厚的老茧,近几年退居二线专心创作以后手上的老茧才慢慢褪去,但仍一眼能看出这是一双演奏家的手。

从演奏家到创作者,钟礼俊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转型。1995年,他首次参与唱腔设计的《琴心盟》一举获得广东国际艺术节唱腔设计一等奖(伴奏)。“那是我第一次创作,没想到就获奖了,这对我是极大的鼓舞。”

“音乐伴奏也是在表达故事。”钟礼俊自谦文化水平不高,音乐的创作需要对剧本、对传统文化有自己的理解,为了把这件事做好,他经常找老一辈的艺人聊天,听他们讲故事,努力积累文化素材,并找资料,深入了解客家文化、汉剧文化。

在钟礼俊的桌上,放着《广东汉乐基本知识百问》《广东汉剧研究》《广东汉剧音乐研究》等专业书籍,在创作过程中遇到问题,他就翻书找答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和创作激情。

从《琴心盟》之后,钟礼俊对唱腔设计便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创作出《蝴蝶梦》《尘埃落定》《黄遵宪》等许多有影响力的作品,著名艺术家李仙花领衔演出的大戏的唱腔设计大部分都出自钟礼俊之手,而这些作品分获国家级、省级大奖。但钟礼俊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他大胆设想、勇敢创新,在设计《白门柳》的唱腔时,将大气磅礴、包容性强的西洋管弦乐伴奏融入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中,是广东汉剧唱腔的最大突破。

“我的创作特点是每一台戏的音乐风格都不同,每一台戏都有主题音乐,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钟礼俊在不改变汉剧传统韵味的基础上,创新使用了主题音乐,使汉乐交响化,让汉乐、汉剧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被更多的观众所喜欢。

文字|陈萍

图片|何森垚

编辑|龚春辉

校对|陈大钻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