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涉嫌造假的新闻近年来时有报道,今年4月,107篇中国学术论文涉嫌造假被撤稿的新闻轰动一时,给我国的学术声誉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近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上线研究数据备案平台(Research Data Deposit,以下简称RDD),为研究数据建立永久可追溯的平台,并要求本院相关学术论文发表前必须在RDD平台上备案研究数据。
据悉,RDD平台是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资助下,建设的公益性医学研究数据备案的公共平台,为数据的可溯源性提供支持,为数据的真实性核查提供支撑。对于成功备案的研究数据,RDD平台会提供唯一的备案号(RDD号)。公众可以在RDD平台首页通过RDD号检索该备案数据的基本信息。
RDD平台成立了“科研数据备案管理委员会”,有严格的数据保密制度。所有工作人员签署了科研数据保密承诺书。对于所有上传的研究数据,RDD平台自动锁定数据库,不被第三方查阅、获取、或再利用,只有作者工作单位、刊登论文的期刊杂志主编、公检法及政府监管部门需要核查相关论文的数据时,经“科研数据备案管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方可查阅。
近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发文决定,从2017年,凡“第一署名单位且通讯作者单位为本中心发表的学术论文”,在论文发表前,须在RDD平台上备案研究数据。目前,已备案研究数据63份,其中一篇研究论文已发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并在文章中标注了RDD号(RDDA2017000111)。
中山大学临床研究部主任洪明晃教授指出,目前不少学术论文发表后,数据就“消失”了,导致无法追溯。有了这个平台,将随时可追溯核查实验数据,对学术造假有很大的威慑力。RDD平台希望成为被国际广泛认可并接受的医学研究数据备案平台,通过与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医学期刊合作,共同推动医学研究的规范和可持续发展,平台也欢迎国内外医学研究者在RDD上备案研究数据。据悉,目前国内外尚未有类似的平台和要求,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RDD平台可以说是国际上第一个研究数据备案公共平台。
【记者】严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