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藏身街头巷尾,禅城这些小众博物馆你都了解吗?

南方日报

禅城作为佛山的文化中心,除了梁园、粤剧博物馆、鸿胜武术馆、南风古灶等一批老牌公办博物馆外,还有一批较少为人所知的小众博物馆藏身于街头巷尾中。这些博物馆有传统产业类、现代工业类、传统民俗文化类的博物馆,以及藏身学校的博物馆。除了现代工业类的博物馆大多位于工业园区内外,其余的博物馆大部分都分布在老城区,在内街老巷中默默“讲述”佛山的历史文化变迁。

石湾酒厂2015年开办的岭南酒文化博物馆是目前省内最大的酒文化博物馆。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传统产业博物馆

来岭南天地参观“有味道”的博物馆

禅城区博物馆近日征集到光绪十七年海天酱园的大酱缸,弥补了佛山禅城酱料业发展历史的实物佐证。在禅城生产的第一桶酱油,就在像这样的酱缸中发酵出浓香。

如果市民想要回顾这段生产酱油的历史,不妨去藏身于岭南天地当中的中国调味文化馆一看。馆内设打酱油主题雕塑区、酱油史记、海天产品墙、蚝油史记、酱醋史记、古今酱油对比区、手信专区等七大主题区域,一踏进门仿佛就能嗅到空气中的酱油浓香,可以说是“有味道”的博物馆。触手可及的就是海天旗下各系列的产品,不少难在超市中见到的“特别版”调味酱油,都可以在这里看到。

据海天专卖店(岭南天地)店店长陈锐权介绍,海天的前身海天酱园开设于清乾隆年间,1955年与余同和、广隆、福记等私营酱园合并为“公私合营海天酱料厂”。“我们想把中国调味文化馆作为一个示范点,既直销直供海天的各种产品,也提供很多特别订制限量版的精品酱油。”

在岭南天地当中,“有味道”的博物馆不止海天一家,就在海天专卖店对面的余仁生博物馆,就是一家飘着药香的佛山制药博物馆。保婴丹、白凤丸等耳熟能详的产品,目前不仅是作为保健品出售,更成为了博物馆中的陈列品之一。

走进博物馆的“时光隧道”,除了看到图文并茂的品牌发展史外,还发现许多票据、钥匙、颜船、旧海报等实物,还原历史风貌。沿着仿古实木楼梯走上二楼,保婴丹、白凤丸、燕窝等拳头产品的演变过程一一呈现,当中更有一颗第一代白凤丸,目前全世界仅存四颗。

余仁生佛山岭南新天地博物馆店店长卢淑英介绍,博物馆展览着还原1930年代传统药堂真实风貌仿制版本,“来博物馆的客人可了解到草药的配制过程以及各式余仁生燕窝产品,引导顾客了解燕窝的来源、生产过程和益处。”

 工业产业博物馆

为展现禅城工业发展打开一扇窗

对于禅城来说,陶瓷工业是它的金字招牌,在这里多个与陶瓷产业有关的博物馆连通了历史和现代,为展现禅城工业发展演变打开一扇窗。

在张槎新媒体产业园,一个“石材图书馆”掩映在一扇植物环绕的大门之后,佛山本土陶瓷建材设计服务企业派的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建造的地质公园,是禅城现代工业类博物馆的代表。

在地质公园中,每一块石材被裁成一米见方的长方形,像是一本本大自然孕育的书籍。在700平方米的空间中,集中了来自世界各地的470余种天然石材,其中大理石431件,玉石76件,花岗岩34件,沉积岩29件,半宝石板15件。

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个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丰富石材样本世界,玉石、花岗岩、宝石不同类型的石材散发着迥异的光泽与色彩,置身这个绚丽斑斓的世界当中,不禁感叹造物神奇。

石材设计仅仅是禅城现代工业文化的重要一环,要感受禅城大气磅礴的陶文化,还需到石湾陶瓷博物馆去。在禅城众多博物馆中,石湾陶瓷博物馆可以说是规模最大的一个,总占地面积达24000平方米,分为静态和动态展示区。

走进陶瓷博物馆的静态展示区当中,穿过“陶瓷拾隅”、“陶的形成”、“窑的演变”、“石湾陶业二十四行”、“石湾陶艺”五大展馆,就好像步入了一条由陶瓷组成的时光隧道。

在陶艺区汇集了不少古今陶艺大师及名家的陶艺珍品,近距离地感受陶泥这种大地给予佛山人的赠礼,如何通过能工巧手变成人类的艺术杰作。

大名鼎鼎的南风古灶就是石湾陶瓷博物馆的动态展示区,映入眼帘的是由出土陶片镶嵌而成的大型壁画《瑞龙献宝》。手指拂过壁画上的陶片都产于不同的年代,相当于触碰了禅城陶瓷产业发展的年轮。

传统民俗文化类型博物馆:

沿着城市脉络了解佛山民俗文化变迁

从地铁祖庙站出口走出来,往城门头方向走,通过“大转盘”下沉隧道后,走到汾江西路。这里的街道少了一分熙攘,多了一分静谧。佛山金银民俗博物馆就藏身于这条街道的一角——金银酒店的二、三楼。

佛山金银酒店是在禅城经营多年的老酒店,老板收藏和积累了大量风俗文物。及至2015年,该酒店转型开办博物馆,大量的如名字画、古瓷器等文物便亮相公众眼前。作为一家民间收藏馆,该博物馆设有白酒馆、土烟馆、布艺馆等,主要收藏古代及近代生活用品。

而沿着佛山大道深入禅城的腹地,老石湾的古朴魅力迎面扑来。同庆石湾公仔博物馆和刘传纪念馆就藏在石湾美术陶瓷厂内,假山流水清幽之地,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的同庆灶亦被包裹在内。

同庆灶自明清以来烧制了不少石湾陶塑名家的作品,因此被称为石湾公仔第一窑,它是唯一现存烧制高档石湾公仔的柴烧古龙窑。同庆石湾公仔博物馆由此得名。馆内生动传神、图文并茂地展示有5000年历史的石湾公仔发展历史。据该馆馆长何洁容介绍,该馆展出了明清、民国、解放后各大师的作品,其中最珍贵的是刘传大师的师傅潘玉书的真品。同庆石湾公仔博物馆每年吸引约6万参观人次。

再往东平河边走,一股来自白酒的醇香随风飘散。拥有180多年历史的石湾酒厂在2015年开办岭南酒文化博物馆,该博物馆是目前省内最大的酒文化博物馆。

随着电梯到达5楼,一阵阵煮饭时散发的米香扑面而来,岭南酒文化博物馆正位于三个喷着饭香的大烟囱顶端。燕子在博物馆的院子里斡旋,站立于此,有一种隐世的惬意。走进内里,通过岭南酒文化博物馆的一个大陈列窗往里看,清代时期超过400个陶埕呈现眼前。在100多年持续储酒的过程中,酒分子已与埕壁完全融合,其至今仍在散发酒香。

馆内1:1还原了岭南历史文化特色场景,采用叙事性陈列手法介绍岭南酒的历史发展脉络,大胆运用多种手法穿插佛山非物质文化成就,如通过动态正投演示赛龙舟真实场景、三维动画讲述陈太吉酒庄的四个故事、运用全息展示球进行展品展示,高科技手段给观者展现了明清时期人们劳作、生活、娱乐场景,以及人们与酒的各种联系。

知隠博物馆:

瑰宝藏身校园内

 “知隐”,语出《墨子·非攻》“以往知来,以见知隐”,突出文化与科技的双重教育功能。知隐博物馆由苏永善老师创建于2009年,2012年正式对外开放。该馆是一家以古陶瓷文化为特色的综合性博物馆,主馆位于佛山二中,古代灯文化分馆位于东鄱小学。知隐博物馆包括历代古陶瓷、古代灯具、古生物化石与琥珀、生态与环境科学、民俗与杂项六大专题展。

甫一走进知隠博物馆的大门,参观者就能看到一个大圆展柜,通过玻璃柜面往下看,数百片陶器碎片按逆时针方向呈螺旋形摆放,从新时期时代至民国时期的陶瓷碎片均在此展示给参观者。陶瓷花纹、釉色等随着年代的变化在此圆柜里展示无遗。

据记者了解,该博物馆拥有2000余件完整器,标本达2万多件,生物化石类藏品也有2千多件,古代灯具1千多件。陶瓷是知隠博物馆馆藏最丰富的一个类目,拥有从新石器时代到民国时期历代陶瓷。藏品系统性强,品种丰富,几乎涵盖我国各地知名窑口的典型品种和著名品种,并在朝代延续上具有完整的连续性。其中,新石器时代文化系列数量丰富,佛山石湾窑品种齐全,历代官窑标本及民窑器物丰富。

“想要同时看到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出炉的陶瓷,你只能去北京故宫博物馆或台北故宫博物馆,而在知隠博物馆,可看到这五大名窑的标本。”该博物馆创始人苏永善说。

一所民办博物馆之所以开进了学校,与苏永善的老师身份有关,他一直有着开办校园博物馆的梦想,为了让学生们更深入了解陶瓷文化、中国文化,有来自大国的文化自信,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瑰宝贡献出来,建成了知隠博物馆。“我希望学生能根据过去推知未来,通过自己的探索了解世界。”苏永善说。

【记者】李晓莉 梁志毅 孙景锋

【统筹】孙景锋


编辑 李美萍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