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狮山为什么叫狮山?莫非真的有狮子?

南海发布
+ 订阅

南海狮山,这座以汽车城、智库城、枢纽城而闻名全国的经济重镇,它的名字背后藏有怎样的故事呢?经常提到的树本善堂又是什么?小编今日为你科普科普。

位于狮山的南国桃园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

狮山为什么叫狮山?

>>狮山曾是头残害庄稼的“雄狮”?

从三水西南镇往广州方向9公里处,北江河下游东面的河堤边原有座山冈,其山形不管你从哪个方位看,均如一头威武雄壮的醒狮屹立在北江河边,它雄视西南方的绿洲,背倚东北方的大片山冈福地。

狮山立交航拍

传说这头雄狮在夜间或遇到刮风下雨,都会跃过对面的绿洲残害农夫所种的桑叶、甘蔗。当地农夫对它怨言甚大,于是便请来外号称“赖布衣”的风水大师,制止这头猛兽的恶行。

某日,“赖布衣”来了,农夫带着他上到这座山冈。他看了看四周,觉得这座山冈很有灵气,不忍心伤害雄狮,但为对面绿洲的农作物不受其害,“赖布衣”只好告诉农夫,用根大钉钉住它的尾巴,它就不会跳过来破坏农作物了。

农夫依照赖大师所说,在雄狮尾巴建了一座呈六角形、三层高的文笔塔。说来也奇怪,自从这座文笔塔建好,这头雄狮再也没有跳过对面绿洲破坏农作物了。自那时起,人们为此山取名为“狮山岗”,后来把方圆7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称为“狮山”。

>>文人墨客众多皆因这座塔?

而这座传说被用来钉住尾巴的文笔塔为何现在找不到?因为这座文笔塔建于明代,抗日战争期间遭到日军的烧毁,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仍有塔基,1958年后荡然无存。但当地人认为,狮山能出这么多文人墨客,都是“文笔开花”的结果。

清嘉庆至光绪年间,狮山文人大兴登科。有年夏天,雷雨交加,雷电击中了文笔塔顶,乡人称之为“文笔开花”,被视为科举及第好征兆。果然,那一年秋天,黄边村黄锡麟以进士入选,授即以知县;不久后神溪村邓宝琦,罗洞村罗贞元、罗殿元、罗衍,都以举人入选;狮山华平李可端、李可藩、李可琼同胞三兄弟同入翰林;狮岭黄鼎、张业南考取全国会试第十五名进士、殿试二甲第一名钦点金殿传胪;狮山紫岗村麦鹰扬以翰林入选,授庶吉士。

树本善堂背后藏着段感人故事

>>百年善堂  树本育人

在狮山镇狮北银岗圩处,矗立着一间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善堂。这间善堂一直秉承着“赠医施药、扶贫助弱、修堤筑路、兴学育人、造福乡梓”的宗旨,义感动天。

1915年的“乙卯大水”,震惊中外,珠江流域灾情严重。狮山良凿围河岸线长,地势低洼,受到西北江洪水夹击,首当其冲,未能幸免。一夜之间,狮山大地一片汪洋。为活命求两餐,灾民纷纷逃难至香港、澳门,甚至被“卖猪仔”远渡重洋。

在最危难的时刻,本地善长仁翁和海内外乡亲解囊相助,其中大部分善款用于赠医施药救济灾民,剩余善款被用于在港购买物业收租,保证基金会资金充足。

其后,七十二乡(即现在的狮北、狮南、狮岭、莲塘等地)的热心人士选址挖银岗修建树本善堂,以捐资行善,造福乡梓。

一百多年间,古朴的树本善堂,时至今日,依然不为世道所变,始终揣着金子般的善心,用一煲煲的米粥,煲出了一个又一个行善济世的真情故事;用一两两的真金白银,捐出了“铁肩道义,责任担当”的为人处世核心价值观。

>>挖银岗背后有个美丽传说

而狮山的树本善堂所在地挖银岗的得名,背后有一个很美丽的传说。

挖银岗原本是一个无名冈。只因传说有一户陈姓人家,尽管生活不是十分富裕,却时时周济邻里,于是感动上苍,得仙人指点,在岗上挖出银子救济,帮助村人度过灾荒。后来,南雄珠玑巷人逃难到此聚居,因处在今狮北、狮西、小榄、刘边等村交汇处,逐渐变成小墟市,初叫银市。民国三十七年改称为挖银岗至今。

编辑 潘智玲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