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专家解密十三行“身世之谜”,十三行或是小名

羊城晚报

作为曾经连接中西方经济的枢纽,十三行是广州的一张历史名片。但十三行的名称究竟从何而来?一直未有定论。近日,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广州十三行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冷东在十三行博物馆举行讲座,解密十三行的“身世之谜”。

十三行或是小名

“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清初诗人屈大均的一首诗道出了广州十三行的繁荣与活力。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广州是中国与西方联系的重要门户,而十三行则是这门户的核心。为什么此地处会以“十三行”命名?

“十三行或许只是小名。”冷东表示,根据调查,之前官方文献基本没有出现“十三行”,而且从康熙五十九年(1720)至道光十九年(1839)纳入统计的38个年份中,共有行商约400多家,行商最多年份为乾隆二十二年(1757)的26家,最少年份为乾隆四十六年(1781)的4家,实数为13家的就只有嘉庆十八年(1813)和道光十七年(1837)两个年份。

冷东认为,屈大均诗中的“十三行”,并非清朝官方定称,也不是行商内部共同认同,之所以称为“十三行”,或许只是因创作需要和艺术加工而出现的产物。后人就逐渐称其为“十三行”。“我觉得‘十三行’只是一个小名,相当于广州塔叫‘小蛮腰’。”

大名应是外洋行

那么“十三行”真正的名字是什么?冷东分析,行商潘振成等9家商行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呈请设立公行组织,专办外国商船来华贸易事宜,而公行的主要办公机构公所就位于现在十三行路。经过冷东团队的调查,他们在一份十三行商行的文件上发现了公行的印章,其中在“会馆公立”四字上有“外洋会馆图记”六字篆文图书,从而证实清朝十三行的真正名号是“外洋行”。

冷东表示,本次公布的公章是一项新发现。除了证明“十三行”的大名之外,还证明了狭义“十三行”成立的时间就是1760年(外洋行的成立时间),属于重大突破。

【记者】何伟杰

编辑 邓红英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