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人的创新:从“飞檐走壁”到“上天遁地”

南方日报

4月27日,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上,广东省总工会代表佛山供电局输电管理所(以下简称佛山输电所),捧回了一个沉甸甸的牌匾——“全国工人先锋号”,佛山输电所成为广东电网系统内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集体。

177人组成的团队,负责全佛山超过20000基输电铁塔、约4450公里长输电线路的运维工作,一线工人的人均维护线路长度高达34公里,巡线时每天的行走步数,轻而易举突破10000步。

电缆隧道巡视。

“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收破烂的,细看是爬电线杆的”,佛山输电所主任兼党委副书记何通这样形容自己的团队。

但正是这样一支队伍,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取得输电领域一个又一个创新突破:将无人机技术应用到输电线路高空巡查中,获得多项专利;建成国内先进电缆智能在线监控系统;自主研发输电线路在线监控系统……因业绩优异,输电所在2015年荣获南方电网集体二等功;2016年荣获“南方电网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机器代人时代人力的释放

高空游走的“蜘蛛侠”,风里来雨里去的“神行太保”,与何通的“自黑”不同,佛山输电所的一线电力巡线工人骄傲地给自己取了两个响亮的外号。如今“飞檐走壁”的形象渐渐被“上天遁地”所取代。

自2013年起,佛山输电所尝试将无人机应用到一线工作中,先后经历自主组装、调试、故障查找、深度应用、全面机巡等阶段,现已掌握输电线路运行环境勘测建模、无人机红外测温、激光雷达测距等技术,先后申请了无人机远程拍照控制等4项专利,积累了大量机巡经验和数据。

“以时间计算,一个季度中有两个月是机巡,一个月是人巡,二者各自发挥优势,互为补充。”何通介绍,佛山区域的输电线路中,受地理位置的影响,目前仅有1/3的线路符合机巡作业的条件,但就这1/3已经大大地释放巡线人力,同时有效地降低人工爬塔的风险。

无人机开展忧患排查。

如何解决无人机不能飞的区域的巡线人力问题?佛山输电所的技术“达人”又创新了另一种方式。“看,这是我们研发的在线视频监测系统的监控画面。”采访中,何通向笔者展示了手机微信上的实时传输画面,画面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郊外某处的输电铁塔情况,“根据我们设定的时间,监控画面会自动发送到各班组的微信群,一旦发现问题,马上处理。”何通说。

除了利用无人机巡视输电架空线外,佛山输电所还在佛山3条电缆隧道内建成国内最先进电缆智能在线监控系统,集成了视频、环流、局放、红外测温等,并可以远程控制风机、抽水泵、自动消防报警等,可充当24小时“电缆卫士”,全面监控隧道内电缆运行状态。

登塔验收(中间验收)。

输电管理所里的“藏兵于民”

“输电工作是供电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所有创新发明既要来自一线,更要服务一线。”对于佛山输电所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何通用了一个词叫“藏兵于民”——目前所里仅设一名科技专职人员,其余参与创新研究的人员,平日里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

2014年3月,施志民工作室获得南方电网公司星级认定,此后佛山输电所持续开展代表部门中长期发展方向的大项目、科技项目,每年开展基本数量的“五小”职工创新项目,日常推进技术反哺课题的研究,协助生产班组解决实际问题。

以无人机巡线为例,模式的改变大大地提升了工作的效率,但是离全线自动巡视还有很大的距离,佛山输电所现有的技术还远未达到要求,但技术储备工作从未间断。“无人机的深度应用,电缆隧道的智能自动化,输电线路的管控等电力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涉及到材料、电气等方方面面,要想取得成效,必须要下苦功去研究和发明。”何通说。

“佛电空军”团队

2014年—2016年,佛山输电所一共有18个创新项目获奖,《输电线路多轴飞行器研发与深度应用》《缩短500kV输电线路首末玻璃绝缘子更换时间》等项目获南方电网公司表彰;成员获得荣誉10项、20人次。

“不管是哪一种荣誉,都离不团队的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佛山输电所党委书记刘孚智认为,输电管理所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做什么练什么”的思路,要求一线班组苦练内功,将技能练兵融入班组日常检修、职业资格考试等工作中去,力促核心技能传承。

为了做到这一点,佛山输电所推行了“以老带新”的员工培训模式,下派老一代技术人员到各个班组,通过交任务、压担子、实地历练等模式,让青年人才迅速成长,继承和传承输电人的技术技能和精神,避免了人才断层。


■专访

何通:让输电人的青春和创造热情有处安放

机器代人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力被解放。智能化、信息化的时代又对人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输电工作中,传统与创新之间如何找到平衡?为此,笔者专访了佛山输电所主任兼党委副书记何通。

问:近年来,佛山输电所在创新创造、团队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好成绩,作为管理者,你认为输电所还存在哪些短板?

何通:现在的输电工人跟10年前的输电工人是不一样的,新入职的员工都是80后、90后,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很强,我也一直号召老员工向80后、90后学习。但他们的不足跟优势一样明显——施工技能的掌握程度整体下降,对传统输电技术的传承不够,目前我们正通过系统培训、技术比武等方式,把这个短板补上。

问:对于年轻一代输电人的培养,输电所又有哪些创新的做法?

何通:我们建立了新入职大学生的成长档案,跟踪记录他们的工作状况,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也促使他们去探索与积累经验。与此同时,在技术技能方面,我们要求员工参加技师、工程师等考试或评选,因为只有拿到这两种职称,他们才具备了继续往技术技能专家发展的条件。

问:输电工作处于整个佛山区域供电链条的最前端,机器代工、智能化的发展,会带来怎样的生产变革?

何通: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以往巡线人工爬塔需要40多分钟,现在利用无人机仅需3分钟,无人机成为了辅助巡线,查找缺陷与故障、雷击点,外力破坏取证以及地线检查的保供电利器;第二,我们在电缆隧道内布置了两台巡检机器人及三台消防机器人,除了能自主巡检、实时监控外,还能处置突发事件,大大地提高了故障抢修的效率。而这些技术,大都由我们员工自主研发,所以说生产在倒逼技术创新,技术的创新又最终反哺到了生产。

【撰文】陈文娜 严璐 赵越

【通讯员】刘安琪

编辑 潘智玲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