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悄悄流逝
秋实蜀黍仍然在《秋实讲古》里
等着你哟~
这期秋实蜀黍给大家讲讲
“‘鹤蚌舞’
从民间传说演绎生活哲理的舞蹈~”
“鹤蚌舞”取材于翁源民间的神话故事,由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鹤蚌相争、渔翁得利》改编排演,道出动物间应该和睦相处,否则会两败俱伤;道出了人间向往和平共处的心愿和创造和谐社会的愿望。
“鹤蚌舞”起源
“鹤蚌舞”起源于翁源县周陂镇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它从传说到初创、成型和发展,整整走过了一个世纪。
一直以来,“鹤蚌舞”的诞生地——礤下都被人们称为文艺之乡。这里地处翁源第一峰的青云山南麓,山清水秀、民风古朴。旧时,广州一带常有文艺社团或躲避战乱、或采风演出长驻过礤下,他们带来的文化新风通过与当地民间艺术的交融,激荡了本来就有崇文尚艺优良传统的礤下民间文化的发展,“鹤蚌舞”就是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逐步形成的。
“鹤蚌舞”集民间故事、经典成语为一炉,颇具乡土文化特色、文学特色和个性特色。在演出的过程中,人们常常称其为流动的活成语。在一百多年的流传发展中,虽然几经风雨沉浮,但它必竟在人民群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同时,也造就了一定的文化价值、品牌价值和历史价值。今天,它已成为韶关市民间艺术的一个品牌。近年来,“鹤蚌舞”多次代表韶关市参加了深圳、湛江、肇庆、云浮等市的汇演和交流。
从神话悲剧故事到现代民间舞蹈
翁源因滃水之源而得名。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周文王分封诸子时,就有一子分封至此(时称翁山)。至汉代,又属浈阳。梁承圣末年(公元554年),正式设立翁源县治,至今已有1400多年。据考,翁源还是广东省最早置县的16个县之一。
山川秀美、民风淳朴,有一古联专指翁源曰:“龙辟灵池,梅岩书堂皆胜地;仙开翁水,双腊如珠尽韶天。”翁源人素有崇文尚艺的优良传统,舞春牛、调王舞、舞推车、鹤蚌舞、飘色等民间艺术在粤北地区久负盛名,至今仍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鹤蚌舞》流传于广东省翁源县周陂、礤下、龙仙等城镇乡村。很久以前,周陂镇礤下村一带流传着一个古老的神话悲剧故事。话说有一名叫“柴头仙”(打柴人)的孤儿,为人忠厚勤劳,但因家底微薄,年过而立仍孑然一身。一天,柴头仙外出打鱼,一网下去,鱼没打着,却捕到一个蚌,他扫兴地把蚌扔回水里,连换三个地点,撒了三网,捞起的仍是被反复扔回水里的那个蚌。柴头仙十分惊奇,只好把它带回家供养在水缸里。此后,每当柴头仙外出做工,缸里的蚌精便变成一个美貌女子帮他做饭、洗衣,不久,他们结为夫妻,相亲相爱。当地一名恶少“鹞婆头”垂涎蚌精的美貌,设计夺之,由此引发一场蚌鹞大战,最后两败俱伤,酿成一场人间悲剧……
清末民初,广州一粤剧班在礤下住了两年多。期间,协助当地一何姓艺人一起将这个传说编成一个短剧目《鹞蚌斗》在当地演出,名燥一时。(上)
未完待续
作者:秋实
图片:秋实
编辑:cheukmen
(长按以上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可直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