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 佛山传统工艺的喜与忧

珠江时报

 日前,文化部、工信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下称《计划》),以文件形式明确了传统工艺的现实意义和发展方向。

《计划》要求,到2020年,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再创造能力、行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从业者收入以及对城乡就业的促进作用得到明显提升。

传统工艺门类众多,涵盖衣食住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山的传统工艺现状如何?有哪些困境?又有哪些可喜的变化?我们一同探讨佛山传统工艺的喜与忧。

振兴传统工艺增强文化自信

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力,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佛山作为中国古代“四大聚”,自然是传统工艺的重镇。据市博物馆统计,目前佛山拥有1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43项省级非遗项目,79项市级非遗项目。

市博物馆副馆长、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关宏认为,“振兴传统工艺以非遗名录为基础,非遗保护目前已经进入生产性保护和利用开发阶段,要让传统工艺与文创产品紧密结合,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

佛山市美协名誉主席、非遗专家梁根祥也认为,振兴传统工艺,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传承和发扬传统工艺,有助于让传统工匠精神在新时期得到展现。

事实上,几年来,佛山社会各界都凝聚了共识,认为应把发展传统工艺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计划》提出将传统工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重点,而佛山早已走在前头。去年10月,20位佛山的非遗传承人走进清华美院,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学习。

市博物馆非遗专家张雪莲介绍,到清华研修的20位学员都是佛山非遗项目的第二代传承人,涵盖陶艺、剪纸、藤编、刺绣、金箔锻造等类别。“清华大学单独组织一个城市的多人进行培训,这是绝无仅有的,由此可以看出佛山传统工艺的魅力所在。”

培训过程中,传承人的视野得到开阔,艺术也有所创新。金箔锻造省级传承人吴深龙的儿子吴炜全告诉记者,每次上课都好像经历头脑风暴,为金箔锻造找到了无限可能,“目前正尝试让金箔与玻璃艺术、婚庆用品相结合。”

5月2日,青春非遗多彩佛山——“非遗进清华”第五期研修班结业成果展开幕式暨佛山传统工艺振兴论坛,将在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举行。展览期间,清华美院10多位教授将组队走进佛山,回访研修班学员,为佛山传统工艺发展全面把脉。

开展学院教育壮大传承队伍

《计划》的提出,明确了传统工艺的现实意义。但是,无法否认的是,传统工艺行业内仍缺乏系统的业务交流,缺乏专业的学术指导,手工艺发展的环境也有待完善。

作为传统工艺大市,佛山的传统工艺发展现状如何?

曾任佛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的梁诗裕表示,近两年来,社会各界对传统工艺的认知水平越来越高,许多工艺相关单位都在做历史资料整合,“如民间艺术社正在做灯色、秋色等的史料搜集。”

这一点得到关宏的赞同。保护传统工艺,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许多非遗项目在保护过程中经济效益得到很大提升。“不少年轻人开始愿意选择学习传统工艺,有些还自己创办公司。”

不过,我们也必须坦然面对不足。传承人的培养就是众多专家学者共同担心的问题。

“有些传承人老了,甚至有些离我们而去了,但新一代传承人跟不上。”梁诗

裕说,人才是关键,没有传承人,一切的传承都是空谈。此外,有些项目由于和社会生活脱节,打不开市场,市场造血功能差,传承的人更是越来越少。

事实上,现在非遗传承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它们的影响面越来越小、和现代生活不相称有关。

如木版年画,明清时期的普君墟曾是年画一条街,逢年过节,佛山人都会到这里购买年画。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佛山的木版年画作坊几乎全部停业,从业者也散落各地。现在仅剩冯氏父子在经营,但市民对年画的需求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又如佛山木雕,目前唯一一位传承人何耀辉已年近70。木雕在历史上曾广泛应用于建筑与家具,但传统木雕不适合现代建筑的装饰,工业化的冲击,也使木雕传承困难重重。

关宏也坦言,有些非遗项目还没有找到市场,“虽然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加入传统工艺行列,但离非遗传承还有一定距离。传统工艺需要更多专业人才加入,组建人才队伍,从艺术造诣上加以振兴,并且需要与创意产业结合,才有望使之走向生活,走向强大。”

对传统工艺与人才教学的关系,《计划》也提出了具体要求: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和开展研究。

关宏表示,此前他们已经进行过学院教育的探索,以第二课堂的形式,与佛科院建立了彩灯协会,让学生对传统工艺有更多认识,“但目前还没有形成专业。”

梁根祥认为,对传统工艺的传承教育,目前还未达到理想状态,建议佛山在佛科院、华材职中等院校开展相关专业教育。“历史上手工艺的传承都是师傅带徒弟,但在新时期,除了这种师徒模式外,还应该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模式。”他说,职业教育不是带一两个徒弟,而是一批学生。同时,职业教育一定要与就业结合。“当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好好研究,探索出符合佛山非遗项目实际情况的教学计划。”

创新传统工艺融入市民生活

在佛山众多传统工艺中,也有发展较为突出的项目,如石湾陶塑技艺。

石湾陶艺历经千百年的锤炼,发展成为中国陶瓷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深受人们喜爱,这首先得益于石湾艺人的锐意创新、主动对市场的把握,以及在实践中不断磨练与进步的高超技艺。

石湾陶艺发展较好的原因,梁根祥总结有三点,一是数量庞大的老一辈陶艺家作为中坚力量;二是美院毕业的新生代力量参与到传统陶艺的创作中来,既继承了传统元素,又有创新;三是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陶艺将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近年来,佛山部分传统工艺在开拓创新上,也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

如剪纸艺人邓燕平,开创了功夫剪纸和古村剪纸,让许多爱好者争相收藏;藤编传承人梁灿尧,让藤编与现代家具结合,实现了极高的经济价值;蔡李佛拳传承人梁旭勇,创办跌打推拿馆,以功夫推拿治疗市民一般的筋骨疼痛。

如何让传统工艺走进市民的生活,关宏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让非遗元素随处可见。如女孩子穿的裙子,就可以加上剪纸图案。围巾、文件袋、铅笔盒等,都可以与木版年画等结合。只要把传统文化的土壤做厚,工艺发展之路就可以越走越好。”

时代洪流我们无法阻挡。在梁诗裕看来,有些非遗项目在保护抢救之后,如果确实无法存活,难以发挥新时期的作用,那我们只能把它作为祖宗传家宝收起来。“这些非遗,承载着我们的城市记忆,是地方优秀文化,是地方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心怀感恩。”

【记者】陈焯莹

编辑 肖阳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