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百年的历史长河里,有一个地方曾是三水的中心,客运、货运在此交汇,有“小广州”之称,在中国近代史留有浓墨痕迹。它,就是现位于西南街道的河口老城。
从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至1945年,三水的县城一直设在河口。一百多年前,英国人看中这个关口,强迫中国开放三水口岸并在北江边河口镇建立了海关大楼;广东第一条铁路——广三铁路从这里发出,直通广州,民族资本家荣毅仁的祖父从这里发家。这里的一景一物串起了三水百年的文明脉络。
旧海关大楼:百年前禾花雀从这出口
下了三水二桥,沿着河堤蜿蜒前行,穿过一片斑驳的民居,一栋荒废的四层红砖小洋楼赫然在目。和当地青砖灰瓦的建筑不同,这栋楼带着明显的洋气,尽管外墙已经斑驳,窗户不复存在,但拱形的栏杆、蓝白瓷砖铺成的走廊地板、巨大的壁炉无不昭显它的特殊。它就是英国当年在三水建的旧海关大楼,至今已有110多年。
一百多年前,英国人看中了三水这块地方。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缅甸条约》,规定清政府开放广东三水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政府在这些地方设立领事和海关。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英国在三水河口建立海关,同年设立三水海关税务司公署(俗称三水关),实行外籍税务司专断的半殖民地海关行政人事制度,关税收货归英国所有。这成为英国在中国设立的早期海关之一。
老三水人说
当年建这栋海关大楼时,钢筋、水泥、红砖都是英国人从英国运来的,按照欧式设计建成了这座四层海关办公大楼。江水上涨,海关大楼常常被淹,水位最高的时候曾淹到了三楼。历经洪水浸泡江风侵蚀,百年过去,仍然红艳如新,可见质量之优。而这栋楼的墙是空心的,寒冷的时候,英国人就在一楼烧壁炉,整栋楼都会变暖和,设计十分科学。
海关大楼作为货物进出关口,自然是繁华聚集之地。船来船往,直接开到海关大楼一楼,完税开闸,货物放行。根据记载,当时,从河口出口的大多是中国的丝绸、茶叶、花生油、纺织土布等,而进口的大多是洋火、煤油、洋布等。
史料记载
但让人意外的是,英国三水海关税务司在给英政府的首份《三水口岸十年报告》中记载,当时三水禾花雀已经被制成简易罐头销往美国等地了。当时的罐头用马口铁罐子,禾花雀烹熟后用猪油封起来,经过一个月的船运,出口到美国旧金山等地。可见,百年前,三水禾花雀已经驰名中外。
新中国成立后,英国三水海关撤销,结束了这段半殖民地的海关历史。而这栋海关办公大楼,曾先后用作河口港务所、船队的办公场所。海关大楼已经荒废,周边村民的生活却似门前的北江水,生生不息。
半江桥:乱世中谱写孝母篇
离旧海关大楼不远的地方,有一座桥深入北江江心,却并不跨江,而是从江心断掉,桥名就叫半江桥。它是连接广三铁路的终点。虽然如今桥身已经破败不堪,灰色的水泥下偶尔还能看到露出的钢筋水泥,但远远望去,却依然气势非凡。
桥为何只跨半江?
据史料记载,每当春夏期间,北江水涨,河口圩场街道被淹;秋冬两季河水低落,水面距岸较远。因此,无论水涨落,船舶无法泊岸,旅客和货物的上落,必须靠小艇驳载至河口客轮或货轮,影响交通极大,商旅不便。
上世纪30年代,时任广东第四路军总司令余汗谋主持粤政,在广州任职。他本是肇庆人,老母亲每想念儿子的时候就会从肇庆坐船到河口再换乘广三铁路去广州看望他。而这里水涨水落,母亲下船十分不便。1936年,他以建军桥的名义修建了这座桥形码头。实际上,桥建成后并未用作军用,反倒造福了附近百姓。而在三水当地人口中还流传着这个故事,把半江桥叫孝母桥。
几十年风雨侵蚀,半江桥已经老态龙钟,没有船停靠,码头的功能也不复存在,遥想几十年前这里也是车水马龙,所有的繁华都抵不过时间。
广三铁路:广东最老的火车站
半江桥是广三铁路的终点站,从这里可以弃船换乘火车直达广州。根据记载,广三铁路从广州石围塘经佛山至三水,全长48.9公里,由美国合兴公司修筑。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正式动工,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十二月十日全线通车,为广东铁路之始。
从半江桥步行10多分钟,就是广三铁路河口火车站。这里显然已经少有人来,两层的候车厅大门紧闭,用木条钉住封了起,朱漆黄墙绿门历经岁月洗涤,已经褪成尘土一样的色调。
由于三水地理位置的重要,贯通西、北江水运,客流、货物集聚。广三铁路修通后,很多粤西的人乘船到河口再换乘,抵达广州只要1个小时,比搭乘轮船需要1天的时间大大缩短,加上火车票价又不贵,这里很快就成为广州至粤西水陆客货的转运中心和集散地。这条铁路也创造了一开通就盈利的奇迹。据记载,广三铁路通车初年,客运量即近达180万人次,此后客运量逐年上升。如今,早已荒凉的站台依旧陪着铁轨,火车扬起的滚滚红尘慢慢落进历史里。
旧时长街:水乡特色百货林立
沿江排开,以半江桥为中轴,这里有一个十里长街,青石板的街面,两边是岭南特有的骑楼,商铺里是岭南特色和水乡特有的百货。昔日,这里是被誉为“小广州”。如今,虽繁华不再,但风韵犹存。来到这里,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民国时期那个商贾兴旺的三水...
行走在河口旧城,没有城市的喧嚣,老街路面狭窄,一般宽不过2米,两旁是旧时的青砖房子,不乏西关式的趟栊门。置身于此,仿佛时空穿越,与不远外的北江新区俨然两个世界。
老邮局:尽显昔日时髦气派
两层小楼,首层有四个的长方形玻璃大窗户“坐镇”,大厅立则竖立着罗马柱,内设水泥旋梯直通二楼,门前马路地带开阔,坐落在老县城繁华商业街路口,无不显现着当年扼守交通要道、汇通寄递的时髦和气派。
约90年前,区别于官办机构,民间钱款、信件寄递已经是老邮局的重要业务。那时候三水商贸发达,民众邮递需求大。老邮局位于粤西、粤北汇通广佛的交通门户,毗邻旧广三铁路三水火车站,靠近三水老海关大楼和北江码头。当时各地各式的电报、信件货款进入邮局,直接经由轮渡、铁路通达四方,会是多么繁忙的景象。
曾经阔过,曾经年青,曾经沧海的河口,几多沉郁,顾盼依稀。历历在目的物华都潜沉于洪荒的记忆,只剩断壁残垣映衬着落日余晖。
老城的味道,在它的厚重,在它的悠然。走在河口老街上,看到岁月抚摸的痕迹,让人感慨,令人回味。
交通指南:可先到三水市区,然后乘坐公交604或636到西南街道办下车,往左是一河两岸方向,有旧海关和半江桥,往右可以去城内村(面向马路),旧火车站在西南街道办的对面即是。
资料 | 佛山日报、三水旅游,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水发布微信编辑部
了解更多三水新闻资讯,您还可以登陆三水新闻网或下载“大美三水”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