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年度
牧羊姐妹
文|徐梅
我和琳玲都是2005年夏天加入南方人物周刊的,此前都在集团其他媒体工作过。这十多年来,每一次年会,都是我们两个一间房。我不看电视,睡觉早,有孩子后起床也变得很早,难为琳玲总是依从我的作息,在早晨被吵醒后,还心疼我,“带娃的妇女真是太辛苦了!”
记者们平时分驻各地(她在上海,我在北京),年会时百来号人会聚一堂,欢声笑语多,心思意念也多。我们回到房间,彼此间完全敞开,更难得的是两个人因着同样的信靠,总能彼此互相给予正向的提醒。
琳玲业务了得,在经济和公共报道上每年都有大稿子,这些年来不仅遍访国内一流经济学家,在文史领域也不断有深度报道。几乎每年在我们的年终评选上都拿奖。因为谦逊、低调,从不张扬,她的实力并没有完全为外界所知晓。
这两年,我听她说得最多的是——“吃力”,她告诉我自己越来越难集中注意力,哪怕一个很小的稿子,也要耗费很长时间……
想起我们刚入职那两年,都是倚马可待的快枪手,都有过一个人写半本儿杂志稿件的高产期。我们曾经一起去西藏出差,短短两周,从紧急确定采访对象,到联络采访、完成稿件,每天都紧张,但是从没有为“怎么写”烦恼过,两个人在青年旅社的咖啡厅里,面对面写稿子,嘴巴里聊七聊八,手里噼里啪啦敲打着键盘,娴熟如流水线上的纺织女工。
如今糟了,产业工人忽然被流放到茫茫旷野,行业下行是一方面,更令人惶惑的是自己的劳动技能在衰退,几乎不能胜任日常工作。“姐姐,感觉我们像在旷野放羊,原来自恃、骄傲的东西,聪明啊、智慧啊、某些能力啊……好像都被拿去了。”
每次琳玲来北京做采访,都住在离我家不远的一家快捷酒店,这是我们除了年会之外宝贵的相聚机会,平常虽然可以通电话,或者用微信交流,但见面才可以聊个痛快。今年她过来时,我们一起去了国家博物馆,在国博咖啡厅里,我们不止一次谈到纸媒的困境、杂志的困境,以及我们自身的困境。
这样的谈话提醒我们,十多年过去了,我们所在的行业及我们自己都不再青春昂扬,战无不胜。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有限和能力的边界,并且愿意承认自己的软弱。很奇妙,我们在这样的坦诚中获得了平静,虽然环境没有变好,但是我们自己心中有一种稳妥,可以应对慌乱,不疾不徐。
获得年度记者提名后,琳玲给我发微信,说她觉得有些滑稽,年轻时拼命写也没有得到的荣誉,在才思枯竭时居然落了下来。我想这真是最好的时候,因为这时候还能安静在书桌前,正是一个记者最理解自己、了解这份工作的时候。
琳玲是理想的杂志记者,英语好,具备一定的经济学专业知识,知识面宽,文史功底扎实,这样的知识结构令人羡慕。
南方人物周刊十多年沉淀下来的精耕细作、专注安静的特质,在她身上体现得十分充分,对于普遍慌乱的行业来说,这份平静稳妥非常宝贵。
(作者系南方人物周刊驻京记者、高级主笔)
@徐梅:徐琳玲是理想的杂志记者,英语好,具备一定的经济学专业知识,知识面宽,文史功底扎实,这样的知识结构令人羡慕且不多见。这些年来她遍访国内一流经济学家,在文史领域也不断有高质量的深度报道。南方人物周刊十多年沉淀下来的精耕细作,专注安静的特质,在她身上体现得十分充分,对于普遍慌乱的行业来说,这份平静稳妥非常宝贵。
(作者系南方人物周刊驻京记者、高级主笔)
◎南传君点评
深耕思想与学术领域,孜孜以求地采写有深度、有温度的人物报道,倾尽全力打造新闻精品,徐琳玲以十年不懈的努力,诠释了敬业、坚韧、专注和专业。在新媒体风起云涌的今天,通过新渠道找到用户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新闻产品的表现形式也同样重要,作为基础的新闻内容则最为重要,专心致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加难能可贵。新闻舆论的传播效果和媒体实力的竞争在于新闻产品内容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媒体软实力的竞争,是媒体人综合素质的比拼,而不是家家都可购置的信息制作和传播技术。
【校对】符如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