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诞、杨包庙会……周末到惠州大亚湾体验渔家传统民俗吧!

惠州发布
+ 订阅

今日是农历三月廿三,是一年一度的妈祖诞,也是大亚湾区澳头前进村、霞涌霞新村以及澳头金门塘村的盛大节日。市民可到当地欣赏渔民传统表演,观看渔民朝拜妈祖仪式,感受当地渔村文化特色。同时,23日还有杨包庙会,市民也可前往体验传统渔家民俗“杨包庙会”活动盛况。

  据了解,以前村民每天食宿在船上,出海时每遇台风暴雨,他们都会向妈祖祈求祷告,保佑平安,而妈祖也是有求必应,久而久之,妈祖诞便成为村里的一个重要节日。庆祝妈祖诞的形式独特,内容丰富。渔家女在这一天要穿上特别的服装,样式统一,色彩鲜艳,且每年的款式、颜色都不同,渔家女相互盘头插金簪、戴银链,描眉画眼,热闹非凡。

  妈祖诞活动通常持续一周,大体分为祭拜、巡游和唱大戏。其间穿插着盛装的渔家女划龙舟的表演;男人们则是舞狮舞龙,尽显阳刚之气,祭品丰富,表演的节目精彩,往往预示着村子新的一年人丁兴旺、渔获满仓。

  与此同时,23日是农历三月二十七日,杨包庙会将会在大亚湾区霞涌霞新村举行。据悉,霞新村每年这个时候都会举行盛大的朝拜活动,祭祀杨包真人宝诞。当地渔民为祈求平安把真人供奉起来,百年来香火不断,并在真人得道之日举办盛大的庙会。

  每逢庙会时,霞新村的男女老幼齐齐参与,大家盛装出游,各队伍先在大街小巷游行,后集中来到杨包真人庙前,男的舞龙舞狮,女的划龙舟,场面热闹非凡。朝拜仪式主要有请神、祭拜、抢“炮台”、还神、唱戏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较为标准的流程和仪式,整个活动持续7天。庙会当天则是最为热闹的。

  值得一提的是,大亚湾黄金海岸目前正在施工建设中,海滩上的违法临时建筑物和旅游设施已清拆,包含自行车租赁点也搬迁,黄金海岸部分地段已建立围挡,游客切勿穿越围挡在工地附近游玩,以免发生意外。

  》》》知多D

  杨包庙会起源自光绪年间

  杨包庙会据《惠州府志》记载,大亚湾区渔民朝拜仪源自光绪年间的杨包朝拜会,流传至今已超过百年历史。1875年,大亚湾区渔民为杨包真人建庙,朝拜仪式随之开始,一直持续至今。

  农历三月二十七日是杨包真人生日,大亚湾区霞涌街道霞新村全村村民、港澳同胞、惠东、澳头金门塘村以及霞涌各村村民,不分男女老少,均盛装打扮;家家户户大办贡品,张灯结彩,锦旗飘扬,诚心朝拜。并在当天于杨包庙面前举行舞龙、舞狮、点炮台、唱学佬戏等活动,以祈得出海平安,善男信女们则在真人面前烧上几炷香,许个心愿。

  据传,杨包真人是一对夫妻,夫姓杨,妻姓包。传说夫妇二人均为茅山道士,明末清初时期,这对夫妻曾在现在的大亚湾区霞涌晓联村张屋上排等地做道场、打斋醮,闲时采草药为乡民医治疑难杂症,偶尔也施法为村民祈福除灾。杨包道法高深,乡民每有疑事求问常能应验,因而闻名远近。杨包故去后(据传二人同时得道),当地居民便在他们居住的地方建起拜台,安上香炉、奉香求拜。

  早在清光绪年间,杨包庙就因霞涌名人黄伯群的诗歌《螺岛钟声》而成为“霞涌八景”之一。杨包庙位于霞涌螺岛东侧,临靠大海,红瓦红墙,文雅雄伟。据载,1875年,当地渔民在现在的霞涌边防派出所所址,建造了一座麻石结构的两进宫殿式大庙。1878年,庙里铸有一口大铜钟,一只大鼓,每晚12点敲108响,钟声宏亮。1966年,大庙毁于“文革”。1986年,当地民间集资,重新择螺岛东侧兴建,也就是今天的规模和朝向。

来源:惠州日报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