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手工艺品曾热销欧美,如今面临转型升级

南方+

每逢圣诞节,圣诞主题的手工艺品会漂洋过海,装点西方节日的气氛。

走进梅县区畲江镇,憨态可掬的小熊、藤制的圣诞树等多种多样的手工艺品,让人眼前一亮。每逢圣诞节,这些手工艺品会漂洋过海,装点西方节日的气氛。

改革开放之初,梅州地区引进了现代编织工艺,开创了广东省编织工艺品的先河。梅县、大埔、兴宁等地相继兴办起编织工艺厂,演绎了手工艺发展最为迅速和辉煌的历史。山区的手工艺品,一度走向欧美、中东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手工艺品出口创汇,赚回洋票子,让当地农民迅速致富。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社会转型加速,在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上升、汇率变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曾为农民增收、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一定贡献的工艺产业,陷入了发展的困境。梅州编织工艺产业没落的原因为何?得以继续存在和转型的社会基础究竟为何? 

辉煌    

数十万种产品远销海外    

在梅县区畲江镇的车间内,工作人员对“骨架”进行装饰,有工人娴熟地用手中的画笔为已经成型的工艺品模型上色,一件憨态可掬的小熊逐渐成型,彩绘后的工艺品色彩细腻鲜明,造型生动饱满,一件件创意十足的作品跃然眼前。    

“每年的5月到8月,是最忙的时候。”今年3月,梅州市锦芳工艺有限公司已经备足马力开工,订单是在去年秋季广交会和今年春季广交会接到的。该公司的总经理刘国南,正是上世纪70年代“洗脚上田”、学习藤编手艺的小学徒之一。    

改革开放后,手艺生产成为促进农村区域发展和换取外汇的重要手段。随着工厂转制,许多手艺产业在国外订单样品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文化方式相互融合,创造出一些与时代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工艺产品。   

当时,“洗脚上田”的农民工随着市场的扩大而猛增。相关资料显示,在巅峰时期的上世纪90年代,仅兴宁市就有30万农民参与手工艺品的制作、生产。    

“以前,男女老少都会动手扎工艺品。”兴宁市新圩镇企业办主任刘文金回忆道,当时,随处可见农民赶制远销到大洋彼岸的圣诞物品的景象,一派繁忙。    

从上世纪70年代简单的藤、竹、木等原材料,到集电动、电声、光源于一体的新材料;从最初省外贸部门分派的单一品种发展到数十万种花色品种,出自山区农民之手的工艺品,深受欧美、中东、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青睐。如今的梅县区畲江镇、兴宁市新圩镇,已是广东省工艺编织专业镇。    

梅州市的编织工艺产业,由过去单一的供货发展为供货、自营出口等多种形式的经营模式,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   

如今,在欧洲礼品市场中,只要一提中国进口工艺品,必有人谈及畲江。目前,畲江镇工艺企业达30多家,其中21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家庭作坊加工经营户3000多户,解决了畲江和周边乡镇3万多人的就业问题,成为当地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同时,有效地带动了周边县、镇的工艺企业落户畲江集聚发展。   

事实上,在2008年至2012年间,欧美整体经济下行的不利形势下,畲江工艺产业年均总产值仍达到了2.3亿元,实现年均税收2000多万元。其中2011年,以畲江编织工艺品为代表的梅州工艺品,还位列广东省装饰品出口产值第三。    

2016年,畲江镇工艺产业产值达到3.2亿元。和畲江镇相邻的兴宁市水口镇、新圩镇,其工艺产业产值分别为1.3亿、1.7亿元,是当地重要的税收来源。    

困顿    

成本上涨企业利润减少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不断加速,在各种成本上升、汇率变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曾为农民增收、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一定贡献的工艺产业,陷入发展的困境。   

在兴宁市水口镇,兴宁新球工艺制品有限公司是行业的“后起之秀”。从2003年成立以来,其产量一路“高歌猛进”,产品销往美国、英国、德国等30多个国家,其秘诀正是不断的创新设计。2016年,新球工艺的年产值约为7000万元。    

然而,兴宁新球工艺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新辉却是“一脸愁容”。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人力成本问题。彭新辉向记者算了一笔账:2007年一个普工月薪是700元,现在是2000多元,人工成本翻了几倍。此外材料成本也在上涨,但是工艺产品的价格却没有多少提升,“利润少了,有时不是没订单,是不敢接单”。    

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发展机会缺失,收益远远低于外出打工的收益,农民纷纷选择到发达地区打工,造成技艺传承、创新后继乏力,加剧这一行业的衰落。   

梅州市东兴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冠波对“成本”颇有感触:去年不少造纸厂关闭,导致纸箱价格上涨,原来25万元的包装成本,最终涨了接近一倍。    

从行业层面而言,编织工艺产业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梅州拥有众多的企业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但大部分编织企业都是以家族式或分散式的经营管理方式进行管理,企业管理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缺乏专业的培训和现代企业管理水平。    

企业呈现散、小状态。数据显示,畲江镇工艺企业达30多家,规上企业仅为8家。新圩镇的工艺企业为16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规上企业仅为7家。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本身是一件冒险的事,需要成本。”行业人士指出,部分企业延续家族式经营管理的方式,小富则安,缺乏做大做强的气魄,宁愿“吃老本”。在创意设计上抄袭、在销售上拼价格,易引发恶性竞争。    

早在2002年,新圩镇在省道1939线之侧,建立“新圩工艺园”,规划面积100多亩,建园面积50多亩,推动产业集聚化发展。然而,附近乡镇工业园中的企业在“羡慕”之余只得“长叹”。有企业主表示,因周边用地限制而无法扩建,企业无法集中培训、扩大生产,效益较低。有的企业甚至申请扩建10多年未果。   

从销售渠道而言,大部分企业主要依靠广交会和中介公司,开拓市场手段单一。早在1999年,锦芳工艺就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网页,利用互联网方便、快捷的信息,拓宽外贸市场。此后,锦芳的做大做强,与早期积极开拓市场不无关系。    

有行业人士告诉记者,基层政府开始专注于具有较高发展潜力、更高财政税收收入的产业,放弃陷入困境或无法带来较高财政税收的产业。同时,伴随着现代工业类型的增多,可投资的项目增多,传统手工艺产业不再是政府扶持的重点。    

出路   

加强引导实现集约发展    

1982年的广州秋交会上,锦芳工艺拿下第一桶金——7000美元。然而,接下来连续几年,订单始终停滞不前。为此,锦芳在设计上进行突破,不再单纯生产竹编、藤编的传统工艺品,而是融入西方元素,终于在订单上取得重大突破。    

尝到了工艺革新的甜头,锦芳将部分中国元素与西方节日狂欢元素相结合,融入白描、烫烙、压模等传统民间手工艺设计元素。从生产篮、箩等传统实用工艺品,发展到十几万种工艺品,在国际经济形势疲软的背景下,依旧广受青睐。   

“传统手艺并没有走向穷途末路。”刘国南告诉记者,针对市场需求,开发出适应不同国家、不同市场的产品,在实现现代化转型后,有望获得新的空间。   

工艺品是一种技术更新快、变化多、周期短的行业,设计速度稍迟一步,就可能导致产销脱节。因此要让创意跑在前面,新球工艺等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出路。    

部分企业将高新技术引入编织工艺产业。如运用数字化技术设计,不仅可以看到编织品的材质、造型、花色的效果,且可以反复修改,提高工作效率。    

彭新辉告诉记者,企业在材料上寻找物美价廉、环保的原材料。同时,在设计上创新,创作出个性突出的产品。为了准确把握海外市场需求,其专门聘请了国外设计师,专门设计生产引领国外消费潮流的工艺产品,提升国际竞争能力。    

在材料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客户重视环保,各大工艺品企业出口的编织品用草藤、竹子、木头、丝绸等编织而成,美观而环保。同时,在胶水、漆类、粘贴剂等各种辅助原料上,精益求精,测试铅、铬等含量,多数采用进口物品。    

相关专家指出,企业应建立自有的知识产权和品牌优势,向相关产品延伸发展,开发多种形式的衍生产品,如家具、家居装饰、建筑材料、文化用品、外贸制品、包装和旅游工艺品,甚至在工业设计、服饰设计等领域进行开发和拓展。    

另一方面,产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实现集约化发展是必然趋势。行业人士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应鼓励中小企业向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形成有优势活力的企业群体。同时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形成产业集群,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    

同时,以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型企业发展,有效地带动物流、原材料、纸箱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工艺上下游产业集聚,对于实现商贸、金融、互联网等创新要素的集聚,实现产城联动,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着重要意义。    

■创新样本    

华丽转身:从小作坊到科技企业    

上世纪80年代,小家庭作坊模式遍地开花,这代表了当时手工编织行业最广泛的生产生态。1982年成立的锦芳工艺有限公司,是最典型的一个写照。    

成立之初,仅有刘国南兄弟两人。30多年过去,如今的畲江已是广东省工艺编织专业镇。当初的小学徒变成总经理,小作坊变成年产值近千万美元的企业。    

锦芳公司不断探索新路子。原先主要靠手工加工,现在由纯手工转为半机械化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从原先只为他人“做嫁衣裳”,到创立自主品牌,锦芳在设计方面更加注重创意,吸引了如沃尔玛、美国CAF等企业上门洽谈。    

“对产品有感情的人,才能把活干好。”这是刘国南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刘国南认为,无论行情怎么变化,立足根本、紧跟市场、坚持创新才不会被淘汰。    

30多年,锦芳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公司每年设计的样本超过一万件,淘汰率达一半以上。申请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获得国家产品技术专利超200项,获评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广东省出口名牌、梅州市工程技术产品研发中心的殊荣。   

“无论是从原产地、原材料的选择,还是加工、制作等环节,都追求精益求精。”刘国南表示,由于出口欧美,环保标准都比较高,因此胶、漆类、粘贴剂等各种辅助原料需要认真采购、适量使用。在国际经济形势疲软的大背景下,锦芳工艺的产品因设计创新,融入了现代多彩的流行色,依旧广受欧美客商的青睐。

工人在车间内加工手工艺品。

记者观察

向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梅州市开创了广东省编织工艺品的先河,现代编织工艺在现代产业化进程中迈过了一道道门槛,为农民增收、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然而,由于诸多原因,编织工艺产业未能成功转型,变成了一个“小、散、乱”的小商品生产行业。立足当地基础,向更好的生产力升级是唯一的出路。    

当前,中国正处于从一个制造大国向创意大国转型的过渡期,手工艺行业在再次朝着产业化、规模化方向迅猛发展。梅州的编织工艺产业有望迎来新契机。   

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兴的绿色产业,劳动强度低,多是一些精巧、轻松的现代文化设计,不同于那些具有较高劳动强度的工业,而是通过高超的创意来吸引消费,赢得市场,从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上都会吸引大量的劳动者参与。这也符合梅州的发展定位。    

另外,随着结构的变迁与发展,人们对娱乐性、消费性文化产品需求进一步上升,这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手工艺产业需做的便是从供给侧发力,通过进行自身技艺的革新,创造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   

有了创新的产品,有了市场,有了手艺人,有了市场从业者,那么,手工艺产业生产状况必然有所好转,产业在得到长足发展时,也促进了手艺文化的延续。

从传统的“作坊”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化,除资本力量外,还要与科技力量融合,把手工艺生产的时尚化、艺术化和经营模式的市场化作为创新的核心目标,把手工艺转变为文化的载体,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现品牌化运作。同时,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打通设计、包装、宣传、流通、销售环节等产业链条。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马发洲

【通讯员】翁尚华 钟思婷 

【摄影】何森垚

编辑 马吉池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