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伯,甘早煮饭啦?”“文姨,又去接孙啊?”背着三四十斤重的诊疗包、穿着红色制服,赵秀庭走在江门市蓬江区杜阮镇亭园村的村道上,与路过村民熟络地打起招呼。签约家庭医生、护士,每天穿街走巷,上门为民众做检查和治疗,已经成为江门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4年,江门市在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启动城乡家庭医生式服务试点工作。3年过去了,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如何?
南方日报记者近日从江门市卫计局获悉,该市去年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率先在全省明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标准为人均120元每年。截至去年底,江门共建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210个,签约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21.3153万,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18%。
签约年度内免收一般诊疗费12次
“我们是希望家庭医生能通过提供连续、综合服务,与民众建立信任关系。民众有病痛会第一时间找家庭医生看,家庭医生对病情做出初步判断,需要转上级医院的,主动帮忙联系上转,真正做到首诊在基层。”江门市卫计局基妇科科长孟伟表示,家庭医生长期在当地与民众一起生活,了解风土人情,对个人的生活起居习惯和病史也很清楚,能更好地对病情作出初步判断。
为了激发家庭医生的参与热情,江门订立了年人均120元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标准,并规定了费用来源。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服务费主要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和签约居民个人三部分负担,支付比例为3.5:3.5:3。
江门还专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优惠政策,吸引居民主动签约。比如,签约居民在签约的家庭医生处就诊,签约年度内免收一般诊疗费12次;签约居民可优先在签约家庭医生处免费享有上级医院专家门诊预约、大型仪器设备检查预约、根据病情需要的转诊服务;签约居民从二三级定点医疗机构转诊到下级定点医疗机构时,取消下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起付标准等。
“现在大医院对开药控制比较严格,但一些慢性病人需要长期服药,每周去医院开药不仅麻烦,有时还要交诊疗费,我们针对慢性病人的这个需求,放宽了家庭医生开药的药量。”孟伟表示,家庭医生将优先为签约的慢性病人(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肺结核患者)安排慢性病联合门诊,提供诊疗服务,并可享受医保目录内规定药品、数量倾斜政策。在符合处方管理规定的情况下,处方药量最多可一次开具1个月的药量,少让慢性病人为药物奔波。
家庭病床与家庭医生服务相结合
“他们服务真是很好,随叫随到,有时一日来两次。药也帮你放好,每周按照药盒吃就可以了。”文美容的丈夫文炳顺已经85岁,因为中风瘫痪在床,已经建立家庭病床,每天都要吃很多药。文美容取出家中的一个药盒告诉记者,家庭医生定期来给她丈夫做检查治疗,还会将一周7天每天早午晚的药物都分放在不同的格子里,自己只需按时给丈夫吃下就可以了。“如果不是医生帮忙放好,这么多药丸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吃。”
立足患者的诊疗需求,江门正着力通过将家庭病床与家庭医生服务相结合,为重点人群提供医疗服务,逐步建立“家庭医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数据显示,江门市目前有28个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家庭病床服务的病人以脑血管意外瘫痪康复期、重度老年痴呆、帕金森氏综合症、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急性发作、慢性心功能不全、晚期恶性肿瘤、长期卧床并发肺部感染或褥疮等10种疾病。2016年共建床6046张。每个服务团队会根据病人的病情每周上门3-5天,平均每位医务人员服务8—10名病人。
接下来,江门还将进一步密切家庭病床与家庭医生的关系。《意见》提出,要优先为符合建立家庭病床条件的签约居民提供家庭病床服务,符合基本医疗保险家庭病床管理条件的参保人员从二三级定点医疗机构转到签约家庭医生处开设家庭病床,取消家庭病床起付标准;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对需要住院康复人员优先安排住院康复病床服务。
优先签约重病卧床等困难老人
“确叔的脚弄伤了,一定要吃消炎药,不然发炎了就很麻烦。”在杜阮镇亭园坑尾村,杜阮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家庭病床科主任容倩胄拿出药,对年过七旬的群姨一再叮嘱。因为痛风、肺气肿等疾病,群姨的丈夫确叔从去年开始就已不能下床,家庭医生会定期上门为他提供诊疗服务,让其能减少去医院就医的麻烦。
目前,家庭医生团队正通过深入片区,优先签约最需要的最困难的老年人,重点为重病卧床患者、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失独老人、离休干部、残疾老人等,上门提供医疗康复服务。
其中,杜阮镇卫生院成立了10支以村站为基础的家庭医生团队,在去年用了8个月时间,对全镇23个村(居)近1万户家庭,逐家逐户进行了签约发动工作。
“我们利用晚上较多群众在家的时间开展工作,共完成辖区群众签约家庭医生7854户,完成65岁老人及慢性病人的体检6641人次。”杜阮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家庭病床科副主任刘翠兰告诉记者,通过这次系统的摸底调查,医生团队得以对辖区内的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并定期为重点人群提供简单检查、配送药物、健康宣教等服务。
“我们的医生去到一户人家家中提供诊疗服务,至少需要半个小时,既要为其做简单检查,又要进行治疗,还要跟患者聊天,做健康教育宣传。有时候看到一些老人家缺乏照料,还主动给他们喂饭、搞卫生。”杜阮镇卫生院院长容永怡认为,与大医院的医生每个病人只能看几分钟不同,家庭医生上门提供更紧密的诊疗服务,不仅能更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进行介入治疗,还有助于增进医患交流,改善医患关系。
【记者】陶然
【通讯员】曾敏娟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