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圣吉20年前就师从南怀瑾?这位国际大师居然在深圳与中小学生们聊起了教育

南方+ 记者

4月16日,《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学习型组织之父、国际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圣吉来到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为该校新成立的“少年人文学院”揭牌,现场对话南外师生,并发表了以《系统思考与未来教育》为主题的主旨演讲。

据悉,南外“少年人文学院”拟开设蕴含中外优秀人文思想的社团与课程,下设博雅国学馆、人文管理学院、花艺茶道社、书香雅韵吟诵社等四大机构,并开设生涯规划讲坛、与名师名家对话、古乐欣赏、批判性思维等系列课程。此次“与彼得大师面对面”就是该学院“名师名家对话人文课程”之一。该学院旨在通过一系列润物细无声的文学、历史、哲学等思想对撞等学习过程,使学生得到开阔视野、学会思考,涵养美好心灵,传承人文精神,启迪济世智慧。

那么,针对未来教育,彼得.圣吉到底说了些什么呢?

“黄金时代的标志,是孩子成为社会的主角!”

“中国历史上,每当中华文明处于巅峰状态的时候,孩子都是社会中最重要的成员,而教师则是最为受人尊重的职业!”彼得·圣吉介绍说,20多年前他开始师从南怀瑾大师。这句话正是南老师对他的教诲之一。

在他的理解中,南老师想表达的深层次意思是,当我们把专注力放在孩子身上时,意味着我们是在关注未来。他认为,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更加关注近期发生的危机,或者一些立刻马上要处理的事情上。而一个健康的社会,在于如何去平衡我们对于长期的思考和我们对于当下的关注。“很多时候,当我们谈到未来时,往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可能是我们对未来的一些设想,或者我们想到未来时的忧心忡忡。但是当你去跟孩子对话的时候,你会意识到这个未来是非常真实的。因为当我们真正与孩子去对话的时候,其实正是我们与未来相遇的时候。所以我觉得南老师说的这个话,黄金时代的标志是孩子成为社会最重要的成员,在于未来如何跟我们自身的情感结合起来。”

作为一个美国人,他认为美国目前并不是处在一个黄金时代,因为目前美国的现状是,大家花费大量的钱做广告吸引家长们去消费,却并没有把钱花在真正的教育上面。

“教育创新的难点在大人不在孩子!”

“教育就像一个锚一样,它牟定了我们的人生!而事实上,全球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我们没有愿景!”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彼得.圣吉开始致力于系统思考的推广。目前,在美国已经出现不少系统学校,他们的核心特点是:在教室这个系统里,不是只有一位老师,而是有几十位老师。因为每个学生其实都是老师。

彼得.圣吉举例说,他家附近一所学校有一名非常特别的数学老师。整堂课除了前五分钟是他在讲台上讲课,其他时间全部是学生自己学习。孩子们四人一个小组,展开热烈讨论并共同探索解决问题。老师整节课就是走来走去,观察每个孩子的学习进展,便于及时调整小组的搭配。然而,这样的创新很有挑战性。因为当家长看到这样的课堂时,他们会惊呼:“天啊!这究竟是在干什么?没有老师在讲台上讲课,而且整个课堂嘈杂不堪,太疯狂啦!”这个时候,老师就需要花非常多的精力去跟家长解释,试图让他们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这样的课堂不仅让孩子们更加深入的学习了数学,更提供了非常可行的情商教育。孩子们通过互相教学的过程,要了解不同同学的学习速度和学习方式,并思考如何更好地支持对方、了解对方,这就是情商教育的一部分。

实际上,学生们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他们的参与性非常高,也因为他们互相去教学,所以他们的学习更加深入。“两周前我到麻省理工参观,一名女研究员告诉我,她女儿之前不是很喜欢数学,现在却发自内心的爱上了数学,因为她碰到了一个非常疯狂的老师。女儿特别喜欢这位老师。后来,我发现她口中的疯狂数学老师,正是我认识的那位花了20年不断创新和改变课堂的教师。”

彼得.圣吉认为,教师成长的瓶颈在于放弃“我在这个学科是最强”的想法。老师们花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在他自己的科目上有所建树,这当然非常重要。上面提到的数学老师在数学方面也非常有能力,但他每次阅卷时都很生气。课堂上教过的,孩子还是不会。于是他意识到学生被动听讲对于他们来说绝对不是一个最佳的学习方式,所以他把自己在这个学科领域上的专业能力转化为一种全新的创新的课程设计、学习设计,他的角色也从教师转化为设计师。

彼得.圣吉说,英语里有句俗话说的好:“瓶颈是在瓶子的上部分”。在他的理解中,教育创新的难点不在孩子,而在大人。老师在实现自我转化时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彼得.圣吉认为校长的角色很重要,他们应该为教师的转型创造机会。并且具备足够的耐心,在支持准备好的教师同时,也耐心等待其他教师做好转变的准备。

“教师,都应该是预言家!”

彼得.圣吉还跟大家分享了两个教师的故事。故事的主角之一是麻省理工大学工程院30-50年代的院长哥顿.布朗,另一名主角则是哥顿的学生、彼得的老师杰佛瑞.斯特。

据彼得.圣吉介绍,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学教育在世界上数一数二,正是得益于这位老师在任期间主导的一种创新。此前,工程学教育主要是一种职业教育,大家通过工程教育去学习如何动手做工程。然而,哥顿.布朗有不同想法,他认为学工程学不仅仅是职业教育训练,而应该先学习相关的科学基础原理,如物理、化学。如今,我们对这样的教育理念习以为常,但事实上正是这位院长将这样的变革带到麻省理工学院,再由麻省理工学院传播到全世界。“所以说,你要当一名老师,你是要成为一名预言家。因为你不是在为你的学生的今天做准备,你也肯定不能帮他们去准备一个你成长那个时代的环境。你是为他们的未来做准备,而那个未来可能是你也无法想象的。”  

“教育跟其他所有行业都不同,它是一个能够塑造未来的行业!”彼得.圣吉认为,教育其实是要考虑25年、50年、甚至75年以后的事情,也就是要考虑学生的一生。

“创新并不等同于科技!”

“很多时候,我们会混淆创新和科技的概念。在美国有这样一个误区,很多教育界人士一谈到创新,就觉得是要给孩子们很多高科技的东西。比如给他们提供iPad,让他们能够有更多科技和网络的资源。”彼得.圣吉认为,将创新等同于科技,是社会面临的非常大的一个挑战。因为创新真正的含义是创造新的价值源头,是找到做一个事情新的方式,而这种新的方式会创造出极大的价值。教育领域尤其需要这样一种创新的精神。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对自己当前的教育体系感到满意,这是一个全球普遍现象。即使是那些在学校表现特别好的学生,他们的参与度其实也是不高的。这个时代的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所以如果让大家按照以前的方式去学习一些老师要求他们学的,用老师要求的方式学,并且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去学习,其实他们已经看不到这样做的意义了。’

杰佛瑞斯特,另一个故事的主角,他是彼得在麻省理工学院的老师。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发明了雷达,还在二战期间发明了计算机的雏形。正是他带领麻省理工的团队,主导了芯片的研发,并做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型计算机以及世界上前28台计算机。当时,也正是他邀请了一家公司参与到计算机制造过程中,而这家公司的名字就叫IBM,IBM之所以走上计算机研发这条道路,最初正是缘于杰佛瑞斯特的邀请。最令人惊讶的是,这些事情全部发生在他37岁以前。在科学领域达到巅峰后,他就投身到了一个全新领域,即系统思考领域。从此与教育工作者一起,致力于为公益教育带来创新。

杰佛瑞斯特发表的一篇文章称,在整个人类20世纪的发展当中,科技是非常主导的动力,汽车、计算机、互联网包括电气化,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科技去推动的。但是21世纪会是由不同的力量去塑造的,比如说水资源,以及其他的那些自然资源。他认为,作为关心教育的人,第一个需要关注的就是勇气。我们要让孩子们有勇气去追随他们的内心,去解决这个世界上非常重要的问题。而不仅仅停留找一份好工作,让雇主满意。孩子们需要知道如何去创新,他们需要有这种创新的精神,因为这些孩子们未来要解决的问题是没有任何人知道要怎么解决。他们特别需要学习如何去合作,如何去共事,因为所有的复杂问题都没有办法靠一个人的力量去解决,同时他们要有这样一个深深的信念,他们可以成为塑造未来的主人。彼得.圣吉说:“我的这位老师并不是一个反科技的人,因为毕竟在科技发展史上有他一席之地,他对科技的贡献非常大。但是即使有这样背景,他仍然认为科技不是唯一的。

“教育影响面向25年、50年甚至75年之后的未来!”

“从一年级到二年级再到三年级,下课时铃会响起来;事实上全球的教育体系都是差不多的。”彼得.圣吉认为这是因为全球的教育体系都是都是缘于工厂化,都是从工厂生产的体系中借鉴过来的。这种设置,无关如何支持人的进化和成长去应对社会上最为挑战的问题。因为,一开始这些学校设置出来的目的非常单纯,就是为工厂提供劳动力。但是100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不能再逃避这样一个问题,即“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考虑的是未来50年、未来75年,就需要教育的创新。这些教育创新其实就是围绕“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而进行的,我看到的创新有很多形式,比如翻转课堂、创客,基于项目的综合实践学习等等。

彼得.圣吉介绍说,基于这些创新,发展出了一个模型。这个模型有一个核心理念,两个专注领域,三层主要的变化。核心理念,就是万物互联!学生们需要去理解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相互关联的,所以他们需要去了解自己的每一个行为其实都会影响到地球上其他的人,同时别人的行为也会影响到自己。一个核心的理念,它发展为两个聚焦领域,第一个领域是在课堂当中,因为任何教育理念的创新都离不开学生们在课堂里的学习体验。第二个领域就是在课堂之外更大的支持系统,也就是说学校文化。真正的创新能够发生,它一定有这样的文化做支持。“教育领域发生创新和改变,必须要有课堂的创新和改变;但是当你没有文化层面支持的时候,课堂的改变是难以为继的,所以课堂和教育文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三个层次的互联性:一是身心系统的互联性,工业文明时代下产生的教育,特别关注的只是我们身心系统当中头脑的部分,所以在学校里我们总是强调的就够不够聪明,但如果我们只能在头脑的层面去教育,而没有在心的层面去教育的时候,人就可能不会开心、不会幸福。第二个关键的系统,就是社交的、社会的、互动的现实,家庭、友谊、团队等。第三个层次的系统是指我们身处的更大的系统,包括生态系统,包括社会,所以在工业化时代下的教育,很多时候我们都忽略这个系统。这种忽略带来了悲剧性的结果,森林不再是森林,森林成为我们采伐原木的资源;我们也忘记了其实土地是有生命的,而更多关注怎么在土地上实现高产。

“事实上,我刚讲述的理论并不是什么新理念,而是非常古老的理论。三个层次的系统性更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一一对应。《大学》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不同层面它们都是相关联的,这就是为什么我非常愿意经常来到中国。”彼得.圣吉这样说道。

编辑 李注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