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南海狮山小塘,一条百年铁轨从东南向西北蜿蜒穿境而过。小塘火车站,这个已有114年历史的老火车站仍然担负着货物运输的任务,是南海目前仅存的、仍在通行的老火车站,也是广三铁路的历史见证。
来到小塘,站在桥上眺望,每隔一会就能看到长长的火车像巨龙一样穿行的身影,火车的鸣笛嘹亮而渺远。站在那里,看着远去的火车渐渐消失在地平线的尽头,小塘火车站百年的光阴像一幅历史画卷一样令人浮想联翩。
广三线第二大站
小塘,因古时民丰物阜,热闹景象甚似唐朝,故称“小唐”,后经几百年沧海桑田,以土为命脉,村民后改为“小塘”。清末以前,走出小塘主要靠四条仅可以人畜行走的羊肠小道。行走这些小路须越山岗,涉山涧,跨河涌,弯弯曲曲,崎岖难行。直到20世纪后,有了广三铁路、广云公路,小塘交通才大为改善。
变化,发生在光绪二十二年(1898年)。这一年,身处香港,为洋行代办棉织品生意的狮山坑田乡贤范弼臣首倡铁路,并率先捐资。之后,他代表省政府与美国合兴公司签订了借款合约,筹措经费修筑广三铁路。无独有偶,另一位同乡,小塘狮岭黎边村人黎文藻担任了铁路工程师。
1903年10月,佛山至三水一段建成,广三铁路全线竣工。广三铁路与西、北江航运连接,是当时通向粤西、粤北的主要通道。广三铁路全长48.9公里,单轨线,从广州石围塘开行,途径盐步五眼桥、奇槎、佛山、罗村街边、小塘、狮山等站点,终点站设于三水河口。
小塘域内的广三铁路全长15公里,兴建时有两车道,倒发线(用于接发旅客列车与货物列车的线路)有效长度812米。两条乘客通道呈八字形从候车室延伸至站台。
2017年4月初,我们来到小塘火车站。年过七旬的九江人潘侣生18岁时因工作调动来到小塘供销社,此后便扎根小塘,是街坊们口中的“小塘通”。他人虽瘦削但十分精神,对小塘历史如数家珍,常常为各路慕名而至的采风者讲解带路。在他的带领下,记者穿过小塘跨线桥,走过地下隧道,拐个弯就来到了小塘站。
昔日的小塘站候车室原址已改建为火车站派出所,4名警员轮流值守。只有房顶的铁支架上还悬挂着“小塘”两个红色字样。“当年这里可漂亮了”,他指了指派出所门前几棵大榕树,又拍了拍老石墩,感触地告诉记者,小塘和狮山两个站是当年广三线上最漂亮的两个站台。他至今依然记得,小塘站台在西式设计上融入中式亭台风格,琉璃瓦屋顶,古香古色。
沿着石板斜坡一路而上,一座两层小楼静静伫立。当泛黄的外墙还包裹着旧时代味道,小楼的功能却已经从广三铁路筑路工人的饭堂,变成了现在车站的职工饭堂。小塘站周边百米内的老建筑,或窗棱破落、或爬满了绿藤,除了偶尔有汽车飞驰而过,这一带如同百岁老者,安静而骄傲。
据《中国铁路史》记载,广三铁路虽短,却是清末运输效益颇佳之路。当时广三铁路的客运量占广东铁路客运人数一半以上。
众站点中,小塘站地位非同一般。它的规模和物流量在广三铁路位列第二,仅次于佛山站。据统计,1960年,运送旅客54.8万人次,年运货量9.2万吨。
据记载,小塘火车站还是小塘以及南海解放的标志,1949年10月14日傍晚,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小塘火车站,次日宣布小塘解放。
从广州坐火车到小塘游泳
便捷的交通往往能够让一方水土呈现在更多世人眼前。说到小塘火车站就不得不提金沙滩(现属于丹灶金沙)。距离小塘火车站200米的北江河畔,一片近3万平方米的平缓沙滩,沙粒幼白,水质清澈,天然形成了一个优质的游泳场。
在当时普遍缺乏娱乐项目的年代,金沙滩上游人如织,卖烟、饮料、泳衣、泳裤的小摊成行成市,招来周边县市及广佛大批游客,一跃成为广佛地区夏日消暑的旅游胜地。
潘侣生回忆,如果从广州走公路过那里,要先走国道,再从大沥红星公路转进来,十分麻烦费时,坐火车最方便,小塘火车站成为首选。
资料记载,1960年,广三铁路广州(石围塘)往小塘火车票价只需要3角钱,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开启“元时代”。
家住盐步的何健锋少年时常常在家人带领下,从五眼桥火车站坐火车到金沙滩游玩,当晚便夜宿金沙滩。何健锋说,那时候没讲究,在沙滩上铺一块红蓝白的彩条布就直接睡了。
在金沙滩旅游带动下,小塘火车站迎来了1986年到1991年的黄金五年。但凡节假日,往往有上千人搭乘火车到金沙滩,日常也有数百人。据统计,1985年至1991年,金沙滩平均每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大多来自于广佛。为了适应大批旅游者的需要,广三铁路更在1986年专门开设了半年的广州专列到小塘。
铁路带来经济的腾飞
最初,丹灶地偏穷困,被笑称为南海的“西伯利亚”。小塘靠近丹灶,情况相差无几。但随着火车站开进小塘,也为小塘带来转变。
距离小塘火车站不远的小塘酒店大概10多张桌子,上下楼总共150平方米,一个月营业额最高却达到79万元,1988年还属于国营供销社。小塘供销社业务范围广泛,一度远至澳门。
通过火车线路,来自广州的先进技艺和人才源源不断送进小塘,两地合作遍及肥皂、五金、电器、机械、漂染等领域,工厂生产在小塘兴起。生产链条逐步显现:半成品在小塘生产,再通过火车运送到广州制成成品卖出。很多敢拼的小塘人在这场发展大潮中,赚到了“第一桶金”。
送进来的是技术,运出去的产品。在金沙五金产业兴起过程中,铁路运输带来的技术提升功不可没。据《南海市小塘镇志》记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金沙兴起小五金,到了90年代后,东沙村家家户户均有“手啤”(手摇小冲床),被称为“小五金之乡”。时至今日,金沙以深厚的五金产业基础摘得了“中国日用五金之都”称号。
另一方面,小塘的粮管所、供销社每年往外采购产品,粮食等货物通过京广线、广三铁路运进小塘。货物在小塘西站货场卸下,加上小塘的农副产品后,又马不停蹄地通过汽车再转运至珠三角各地。一购一转一卖,为小塘人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交通发展奔流不息
大量的外来游客为小塘带来一股新时尚。小塘人纷纷脱下唐衫、工作服,开始穿起了恤衫、西装和西裤。尽管通了火车,城乡间的发展差距并没有马上产生“省城人”大量嫁到小塘的效应。直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小塘水陆交通全面完善,佛山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大量外来人口开始在小塘安居乐业。
从小塘火车站步行约8至10分钟就来到“旧街”(“小塘街”)。事实上,最早的“小塘街”还要沿着如今的街道往下走。以前的供销社、打铁铺、旅店……全部都在那儿,人气很旺,但因北江时常泛滥,在1962年就搬到如今的旧街位置。
在这条不足100米的街道,还依稀地保留着昔日的历史印记:有着最流行的俄罗斯转盘游戏的东方娱乐场,每晚吸引不少年轻人; 小塘商业大厦商品琳琅满目……如今的招牌虽已褪去光华,但在老街坊的记忆中,它们依然熠熠生辉。
走在旧街上,遇到一位常挂着灿烂笑容的李婆婆。她说:“旧街上不少的老房都已经迁拆,我的老屋算得上是整条街中历史最长的了”。阳光下的紫荆花映衬着昔日的旧屋,意境甚好。
还有从前的机关大院,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当地最出名的“小塘外来工村”。院内种有高大的芒果树,在石米式砖墙建筑里,传来阵阵喧闹声,勾起了路过者对家的回忆。
改革开放后,随着公路交通的发展,以及广三铁路延伸至茂名,快车不再停靠小塘站,随后走马营站、狮山站也先后停止运作。2002年,小塘站停止发运旅客,百年光阴的小塘火车站客运功能退出了历史舞台。
虽然没有了乘客,但是小塘火车站依旧忙碌,每天有上百列火车穿行而过,沿着锈迹斑斑的铁轨,奔向大江南北。
现在佛山的铁路交通四通八达,是中国现代化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大规模建设地铁、高铁、轻轨。在考察佛山铁路历史时,人们不会忘记小小的小塘火车站,她是广东、佛山铁路历史的缩影,缅怀广东铁路的历史,小塘火车站是个有情怀的地方。
【记者】黄文婷
【摄影】张弘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