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走进罗定八景之一,揭开苹塘龙龛岩神秘面纱!

罗定市广播电视台
+ 订阅

三月,罗定市苹塘镇阴雨连绵。这天稍微放晴,已经退休13年的文物专家、原罗定市博物馆馆长陈大远又来到该镇谈礼村的龙龛岩,再次探访这里的摩崖石刻。

谈礼村附近多为石灰岩孤峰,溶洞众多,龙龛岩是其中一座。据传有老龙蜕骨于岩洞中,故名龙龛。岩洞南北走向,卷曲百米,如巨龙穿山而过,留下龙身的印模,绝无人工斧凿的痕迹,巧夺天工,人们称谓"龙龛脱骨",是明清罗定八景之一。

龙龛岩山峰外形似一个卧佛头,半露地表,进入洞口,便是唐代佛教道场遗址。据史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永宁县令陈普光在这里建道场;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泷洲(即今罗定)开阳人陈集原为道场撰写《龙龛道场铭并序》,并镌刻在岩洞右壁靠洞顶处。如今,洞室内已无佛像,仅存正面和两侧神座土墙。

我们在山洞右壁看到了这幅石刻,距地面约3米,宽约1.1米,高约0.8米,碑文竖刻,楷书阴刻,分40行,每行字数从20余字到30余字不等。每字约为方寸大小,笔法遒丽,带古朴而富有豪气的北碑风格,镌刻技艺精湛娴熟。

龙龛岩洞内还有明清以来的访碑石刻墨书上百处,内容涉及隋唐史、宗教史、文学史以及盛唐时期岭南地区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俗和地方志诸多方面,为研究我国唐代政治和佛教活动提供了宝贵资料,是历代文史人士、收藏家、金石家与学者寻访的胜地。

陈大远对《龙龛道场铭并序》这一石刻一直都有专门研究。他说,武周(武则天所处年代)年间的石刻除出土墓志外,所见摩崖和碑刻不多,即使有也多缺字。龙龛岩摩崖石刻以年代早、刻字多、保存好而称诸于世,为全国仅存四处武后时期石刻之一,被誉为岭南第一唐刻,是岭南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品。清代西江名士彭泰来已有“岭南唐刻在世,屈指最古龙龛铭”的诗句。

1993年,陈大远和郭兴富一起主编出版了《岭南第一唐刻 龙龛道场铭》一书。据有关史料记载,武则天不但在治国安邦方面大有作为,而且还进行过“造字运动”。那么,《龙龛道场铭并序》石刻究竟刻了武则天造的什么字呢?在龙龛岩里,由于石刻位置较高、字体较小且光线黯淡,我们无法看清楚。于是,我们来到罗定市博物馆,找到了保存在那里的石刻拓片和剪纸作品。

2013年3月,龙龛岩摩崖石刻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龙龛岩洞口前建有仿唐护廊和围墙,将龙龛岩摩崖石刻保护起来。奇峰怪石,岩穴幽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制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美丽景观。洞内的古迹摩崖唐刻及题刻,不仅为龙龛岩增添了几分神秘,更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印记。

编辑 |KK

图文来源:云浮广电传媒、腾讯视频

编辑整理:罗定广电新媒体运营中心

投稿/报料:1574123649@qq.com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