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广州太平沙“岳雪楼”旧址,记者在那里寻访清朝南海罗格孔家村(今南庄)人孔继勋与儿子孔广陶的藏书情况:盛时“藏书三十三万卷”,其中不乏皇家刻本、名人校抄本和宋元精椠。
岳雪楼,除了是藏书楼,更是藏宝阁,根据近代学者的记录和考究,岳雪楼里不乏董其昌、赵孟頫、唐寅等古人书法名画,其中,堪称“镇楼之宝”的收藏是唐代画圣吴道子代表作《送子天王图》。孔家后人孔庆炜在《送子天王图》上发现孔广陶在“咸丰八年仲夏”和“同治癸亥孟夏”两个日期的题跋,感慨时光和距离在题跋处拉近。
◎收藏生活风雅妙趣
孔广陶之父孔继勋是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举人,道光十三年(1833年)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鸦片战争爆发后,孔继勋与林则徐、邓廷桢等留办军务,积劳而疾。孔继勋性喜读书、藏书,于古人书法名画尤其珍爱,每见精品即购以归,藏入岳雪楼。
孔广陶(1832~1890年),字鸿昌,一字怀民,号少唐,别称少唐居士。少为诸生,入国子监为太学生,后纳赀分刑部郎中。孔广陶藏书在父亲的基础上,又有大幅增加。孔广陶精书画鉴赏,收藏唐贞观年间《藏经墨迹册》和五代张戡、贯休,北宋董北苑、岳飞,南宋文徵明,元代赵孟頫、倪瓒,明代唐寅、董其昌等著名画家作品。他也喜欢收藏古钱币、古玺印,曾将所藏钱币拓成《泉谱》自赏,随后编有《清淑轩钱谱》,叙述详备。著有《明清画家印鉴》、《岳雪楼书画录》、《岳雪楼书鉴真法帖》 等作。其中《岳雪楼书画录》内收录有陈其镛序,为咸丰十一年(1861年)成书。
字画钱币收藏是一门学问,除了通过师傅教授、阅读真品,古代人的收藏鉴定著作也是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现代出版社重新整理和出版了孔广陶编撰的《岳雪楼书画录》和《岳雪楼鉴真法帖》,作为古代书画鉴赏著作推出。孔家后人孔庆炜因对先人有追思崇敬和探究之情,购买了这些出书,闲时翻阅,颇有心得。
《岳雪楼书画录》里,孔广陶记录了自己的收藏生活,风雅妙趣:“龙眠妙笔集贤书,画书神通信不虚。供养本来嫌俗客。日清风暖午窗余。历宋元明几代收,沧桑劫尽此犹留。隋珠赵璧何能似?清供真宜岳雪楼。”
◎孔广陶摹刻名家法帖
孔庆炜为记者分享自己的藏书《岳雪楼鉴真法帖》,记者发现,此书作者落款为“孔广陶摹刻”,厚重的书法帖中,摹刻的是不同风格书法家的作品,其中,包括米芾、赵孟頫等名家书法。何为“摹”?佛山书画家曾永滔解释,现代人“摹”,是把透明纸按压在大字上,用铅笔勾勒出空心的线条,古代人“摹”也是相似的,将不透水的透明纸按压在大字上,用炭等勾勒出空心的线条。至于“摹刻”,就是将大字临摹到纸张上,再用石头或者木头刻成印、拓成字帖。
孔广陶为什么“摹刻”名家字帖?曾永滔解释,这是保存名家名作的方法,毕竟竹简、纸张很容易损坏,通过“摹刻”在石头或者木头上留下字形,方便保存和传播。曾永滔仔细查看《岳雪楼鉴真法帖》说,“以米芾的字为例,虽然字形确实是米芾的字形,但由于经过多道工序的转换,形还在,气韵已经不再了。这就是摹刻真品的缺点所在。”
曾永滔推测,孔广陶也不一定亲手摹刻《岳雪楼鉴真法帖》中的所有作品,工作量太大,有可能是孔广陶组织团队进行这项工作。
假如说《岳雪楼鉴真法帖》是经过石或木摹刻印拓,那么,当初出书所用的石印或木印今何在?记者翻阅史料,发现岳雪楼藏书散尽、楼宇被推倒,这些摹刻自名家的印已经无从追踪。
曾永滔告诉记者,家父有艺术修养,曾在梁园后人的伙房里,找到不起眼的石头,原来是怀素作品的“摹刻”石印,欣喜若狂。一般而言,这些木印或石印丢失、毁坏的可能性很大,假如幸运,这些带字的印落入百姓家,文化修养不深的人也难知道这是何物。
◎孔广陶收藏品散落各处
孔广陶的收藏品时间跨度为上千年,在《岳雪楼书画录》里,他对自己的书画藏品做了点评。然而,藏品经历时代变迁已经散落各处,但孔庆炜对此仍保持浓厚兴趣,为了印证此书,他特别留意书中出现的书画家作品题跋和收藏印章。
据悉,题跋是书写于书籍、碑帖、书画作品的品评、追述故事、考证版本及渊源等方面的文字。孔庆炜曾在上海博物馆发现唐寅作品上也有孔广陶的题跋和收藏印:“当时,没有看到唐寅原作,只是看到了以原作为母本的文创产品,提示唐寅原作曾为孔广陶的收藏品。”
值得一提的是,孔广陶在书中对唐代画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做了点评。有一年走进书店,孔庆炜在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的高清复制鉴赏版上看到了“南海孔广陶”的两处题跋,洋洋洒洒,当时,孔庆炜有一种发现新大陆的快乐。
吴道子被誉为“百代画圣”。他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天元、开宝年间,民间传记中曾指出他“年未弱冠”却已经能够“穷丹青之妙”,跟“狂草”闻名的张旭及诗人贺知章学习过书法,受到书家诗人的熏陶。少年时代去四川“写蜀道山水”,已具自己的面貌,青年时代便“于画无所不能”了,被唐玄宗征诏入宫为御用画师,曾随玄宗去洛阳、泰山等地。自古诗画不分家,诗中名家诸多,绘画领域却单单有一个“画圣”吴道子。在庙堂上,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官方推崇至极的大师:当权者下诏要求其“非有召不得画”的国手;民间,画工们更是将其奉为“祖师”,独步古今。
吴道子的代表作《送子天王图》,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绘画,它主要描绘了在释迦牟尼降生后,他的父亲净饭王抱着他去朝拜天神庙,却不料,诸神向仍是婴儿的释迦牟尼礼拜的故事。画面上的人物十分丰富,并各具特点:帝王、婴儿、随从侍女、后妃,甚至还加上了各路神怪、天王武将等。该画现藏日本大阪市国立美术馆。
◎《送子天王图》留下题跋
咸丰八年(1858年)仲夏,孔广陶对画圣吴道子做了洋洋洒洒数百字的点评,大意为虽然如雷贯耳,但是,吴道子作品流传绝少,“仍以不得见真迹为憾。”孔广陶对《送子天王图》的题跋中不吝溢美之词:“图耳熟已久,今得拜观,更觉神采飞越,用笔直如发矢……借留十日于汾江西园,晨夕敬阅,书此以归之。”这段文字说明,咸丰八年时《送子天王图》还不是孔广陶的收藏,仅是他向友人借阅十日,从早到晚都手不释卷,在归还画卷之前留下了笔记。文末落款为“南海孔广陶”。
到了“同治癸亥(1863年)孟夏”,孔广陶再次在《送子天王图》 上留下题跋:“画中作圣画水祖,笔入吴生笔入舞”,文末一句“我忆一千八百有八日,先瞻后获都随缘”,说明虽然早前已归还《送子天王图》,但是孔广陶对这幅作品眷恋不已,至“同治癸亥孟夏”,孔广陶成功将《送子天王图》收入囊中。
佛山书画家曾永滔点评孔广陶的题跋书写时说:“孔广陶的字写得很好。这不奇怪,在古代,不仅仅是用软笔考功名的文人才能写一手好字,诸如药房中医、饭店掌柜等,往往都有一手好字。”
【记者】黄鹤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