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认识傅雷,不止是因为《傅雷家书》~

顺德文艺
+ 订阅

4月7日,是傅雷先生诞辰纪念日。

许多人认识他,大概都是从这本书开始~

但他的造诣远不止这本书。

他是翻译巨匠、作家、教育家、艺术评论家,是一位卓有风骨和才华的艺术家。他的艺术研究、他的文学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建起贯通中西的文明大桥。

傅雷

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

“ 艺术是人类热情的流露,生活的自白 ”

傅雷可谓是中国百年来第一枚艺术原子弹,有分量,结结实实。

他早年旅欧,专攻美术史及艺术批评,实地观摩世界名家的绘画雕塑建筑艺术。之后受聘上海美专,任美术史课教席。他与国画大师黄宾虹等艺术名流过从甚密,由是对中国绘画体验深厚。西方美术造诣尤深,论画谈艺见解精湛、超卓、不同流俗。

先生二十六岁时写了一本书《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而书中展示而出的渊博知识,于那个年纪简直不可置信。

傅雷在法国(1930年)

这本讲稿表达了一种思想:艺术之美在于感受。

突破很多艺术介绍书籍旨在分析名作构图、光影、色彩、寓意的桎梏,在分析之余表达他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带给读者一种美的体验。

如果我们只能滔滔不绝讲出每一幅画作与雕塑的构图与色彩特色,却丝毫感受不到其中美的传承,那欣赏艺术又有什么意义呢。

傅雷题赠罗曼·罗兰的照片(1934年2月)

伟大的艺术家可以安静下来,优秀的观众可以常常惊觉艺术家的伟大。

读的时候不必害怕自己对美术一窍不通,因为首先学会了欣赏,这已经够美了。

朱梅馥与傅聪在上海中山公园(1954年1月)

二十六岁的傅雷,年纪轻,文字却不轻狂,讲介的态度十分严谨,同时也饱含着先生对艺术、对美、对大家的热情和自己的见解。

美术,作为人类审美之延伸,并非刚需,可人不是走兽,一群美盲创造的世界会何等自掣自肘呢?

傅雷先生留给我们的这二十课,不仅仅是指出了欧洲那一堆作品与知识,更是把人类关于美最高的境界从此延伸到中华民众的唾手可得之处,为你兴魂动魄,帮助诸位成为更完整的人。

傅雷夫妇下黄山,途经杭州时合影(1936年8月中旬)

然而就是这一代名家却没有留下很多作品,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化大革命”之初即受迫害,于1966年9月3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离世,悲壮地走完了一生,实在叫人痛心不已。

彼时,远在异国的傅聪收到父亲的最后赠言是:“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

傅雷夫妇自缢时,为防踢倒凳子的声音吵醒邻居,他们事先在地上铺了一床棉被。在那个特殊年代,大家都自顾不暇,谁也无力顾到别人。傅雷在凳子下面放棉被,只是出于 “ 不为他人造成不便 ”的体谅心,不想惊扰邻居的清梦,如此而已。

这是文明人最应有的修养。

傅雷的两个儿子,傅聪在国外,傅敏在北京。傅雷留一封遗书给同在上海的妻兄朱人秀,委任后事,都是细琐的“ 财务问题 ”,包括:

一、代付九月分房租55.29元;

二、沈仲章之托,代修手表一只,请交还;

三、600元存单一纸给周菊娣,作过渡时期生活费。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

四、姑母傅仪存我们家之饰物,与我们自有的,同时被红卫兵取去没收,只能以存单三纸(共370元)又小额储蓄三张,作为赔偿;

五、现钞53.30元,作为我们的火葬费。

走得干干净净,不希望负欠任何人、拖累任何人,事事为别人着想,连火葬费都自行打点好。 一个文明人到死都不忘文明的规范。对那些规范“从一而终”,才算真正地有教养。

傅雷走了,留下了洁白的纪念碑,留下了一颗蓄满着大爱的心。

—END—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