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佛山生活多久了?你真的了解佛山么?有些佛山冷知识,你肯定不知道!今天,小窗就带你了解佛山这些关于桥的冷知识~大家一起来涨姿势吧!
最早的木桥
通济桥
据专家考证,通济桥是佛山最早兴建的第一座大木桥,该桥是早期由乡民集资修建的木质人行桥。
通济桥横跨洛水河,北连金鱼街,始建于明代,经历三次重修。明天启六年(1626)户部尚书李侍问再次发起募捐重修,取名“通济桥”取其“必通而后有济也”之意。
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扶老携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这种习俗源于明朝,至今已有几百历史。现在元宵行通济习俗的影响力,已扩展到整个珠三角和港澳地区,行通济已成为整个珠三角的年度盛事。
“东平河上第一桥”
旧澜石大桥
旧澜石大桥,全长为315米。建于1969年,辈分与荣光同在。时人称之为“东平河上第一桥”,连接乐从与澜石,结束了轮渡历史。曾经是广东省最大的公路桥梁之一,佛山通往江门、湛江等的必经之路。
2016年8月,几发礼炮结束了旧澜石大桥几十年来在佛山交通史上47年的使命,带着佛山人的记忆从此沉没江底。
几经修葺 目睹百年变迁
中山桥
中山桥始建于1929年,位于中山公园正门前,呈一道弧线跨越两岸。其北岸接中山路和河滨路,南岸接升平路,长42.5米,宽18米。最开始,中山桥桥面是木制的,并可以活动,以便大船通行。
一年半后,中山桥的活动桥面因机器失灵,从此不能再开合,并于1947年进行了大修。上世纪50年代,重修后的中山桥两个桥头距离很短,坡度很高,以至于“那时站在桥头看不见桥尾”。
上世纪60年代,广三铁路迎来高峰时期,中山桥变成市民要去广州或三水等地的必经桥梁。 1976年,中山桥再次重修,重修后桥面宽18米,桥跨42.5米,长50.12米,两端用引桥升高。1985年,桥面铺上了树脂沥青混凝土。
新娘溺亡河中 村民建桥缅怀
新娘桥
“新娘桥”位于三水区六和花鼓埌草塘南、凤山之西一条浅浅的沟渠上,山上有座凤山庙,据村民口述,以前每年正月初四,村民都会在庙前举行盛大的抢花炮活动,而“新娘桥”是当时六和石溪片和六二片村民的必经之道。
以前这条沟渠上本来是没有桥的。后来有位新娘结婚后,按当地婚嫁习俗第三朝回娘家,路经此河。由于不知河段深浅,新娘涉水而过,不幸溺毙。此事让附近村民遗憾不已,于是发出倡议,集资在沟渠上兴建了这座石桥。并取名“新娘桥”,以缅怀去世的新娘。
烟雨朦胧 雾锁古桥
九江烟桥
烟桥古村,自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六世祖慕莊公由石龙村(九江镇南)迁至开村到今已近六百年。开村时,名里海,与西江外海相对应。
建村后因村子布局形如展翅的飞燕,而横跨河水的桥是出入村子的唯一要道,故村子旧名“燕桥”。后来因河上终年烟雾缭绕,木桥上了年纪,年久失修,人走在上面木板上下晃动,如漂浮于河上,故带点调侃意味,根据谐音,改“燕桥”为“烟桥”。
村中现有何氏六世祖祠,旌表节孝牌坊、兰桂坊、烟桥正道门楼等和大量古民居,其中何氏六世祖祠以及旌表节孝牌坊都是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都见过许多桥,却从来没有探索过它们背后凝聚的历史和文化,这些冷知识,有没有让你大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