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的那些消防事
文/图 王 凯
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所处的办公场所,是党、国家和各人民团体举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人民群众举行政治、外交、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决定:为迎接新中国诞辰10周年,要在北京建设一批重点工程,时称十大建筑。人民大会堂是重中之重。
1959年9月10日,天安门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落成。从破土动工到竣工落成,这座共和国的标志性建筑历时仅10个月,堪称奇迹。1959年9月30日晚,富丽堂皇的人民大会堂要在5000人的宴会厅举行建国10周年招待会,国内代表、多国外宾和海外华侨应邀出席。10个月内完成的奇迹之作、建筑之最,第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宾客们沉浸于这座宏伟建筑带来的视觉享受中。然而他们不知道,此时他们头上的吊顶内正藏着50多名手拿棉袄和简易灭火器材的消防官兵。共和国将军、原故宫消防中队战士张华峰作为亲历者,向笔者讲述了那段让他一生铭记的往事。
原来,当年人民大会堂采用木龙骨吊顶,特别是宴会厅当时全是木结构,顶棚、地板、墙面都是木头,吊顶内大量的木材之间安放着很多电线,存在大量的火灾隐患,一旦着火后果不堪设想。可吊顶上又无法提水进去。如何消除隐患?张华峰说,当年的9月30日中午,当时的北京市市委和市公安局军管会消防支队的有关负责同志现场办公解决问题,其中消防负责人当即拍了胸脯:安全问题能够保证,晚上的宴会可以照常举行。
当天下午,便紧急调派30名消防官兵和尚未离开施工组的20多名工人,每人手拿一件棉袄,提前爬进了宴会厅的吊顶里。晚宴开始了,吊顶里的50多双眼睛紧盯着四周的电线,时刻准备着一旦出现打火现象便立即用棉袄扑灭。当年施工负责人不时抬头朝华贵的水晶向日葵吸顶灯望过去。好在一切顺利。
从那时起,凡属宴会厅举行重大宴会,北京消防都会调派30名消防官兵,在宴会厅顶棚(大会堂上下两层厅室之间有两米五的空间,称为顶棚)里布岗,特别是1975年至1995年间,故宫消防中队都会安排30多名官兵,专门在宴会厅顶棚狭小的空间里弯腰执勤,他们十步一岗、五步一哨,不分白天黑夜,拿着简易消防器材24小时严阵以待、贴身看护,20年间雷打不动、从未间断。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人民大会堂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前提下进行了一轮现代化的维修改造。宴会厅等厅室换上不可燃的建筑材料,原来的木龙骨吊顶换成了钢龙骨吊顶,增设了现代化的消防设施。据史料记载,在维修改造后的消防专家座谈会上,有老消防员流着泪说:“我们几十年把脑袋别在腰带上保护大会堂的安全,今天看到这里安装了现代化的消防设备,真是太好了!”从此在“穹顶之上”执勤永远地成为历史,然而却成为人民大会堂深刻的印记,很多见证人则把当年的故宫消防官兵称为宴会厅顶棚里隐身的“天兵天将”,并正式载入了人民大会堂史册。
近年来,随着首都安保标准的不断提升,中队对天安门周边实行24小时巡逻执勤,逢重大盛会,故宫中队以主会场人民大会堂为核心保卫对象,从内部到外围、主席台到坐席区、宴会厅到代表厅、主会场到停车场,实施24小时不间断巡逻,累计执行24小时勤务近4.5万小时,巡逻12.5万余公里。
全国两会期间,针对人民大会堂内部涉会场所、33个主要厅室、餐饮场所、变配电间、消防设施设备等重要场所、重点部位,特别是新闻中心各类电器频繁使用带来的隐患,消防官兵与大会堂工作人员反复沟通,在人民大会堂内部严禁使用充电设施,并重点将媒体间所有接线板设在桌子明显位置,严禁周边放置任何堆垛物品,确保随时发现纠正隐患。每天勤务结束后,汇总整理执勤情况后形成问题清单,及时与大会堂警卫组协调,确保会场的绝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