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桑树已硕果累累,你要来吗?寻觅那一片“桑基鱼塘”

顺德文艺
+ 订阅

天气晴好,春暖花开,正值桑叶吐绿、桑葚成熟,桑果转红变紫、鲜甜多汁,在绿叶的掩映下更显诱人,让人忍不住大快朵颐。目之所及满是青翠,心情不由得也变得美好愉悦起来。

塘里水欢鱼跃、塘基桑果累累,这是最具佛山特色的“桑基鱼塘”生产模式。这种古人的智慧,承载了珠三角最早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见证了珠三角广纱甲天下的历史,历经风雨洗礼,变得更具光华。

作为桑基鱼塘的摇篮,并且是桑基鱼塘规模最大、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地区,佛山上世纪20年代盛时达100万多亩,约占珠三角桑基鱼塘一半,可谓全民皆桑,全国无一地区可比。

阡陌纵横的鱼塘,自然而清静

“桑基鱼塘”如何运作?

所谓桑基鱼塘,其办法是将低洼地挖深变成水塘,挖出的泥堆放在水塘的四周为地基,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桑叶用来喂蚕,蚕屎用以饲鱼,而鱼塘中的塘泥又取上来作桑树的肥料。通过这样的循环利用,取得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

为何有“桑基鱼塘”的出现?

珠三角地区顺水而生,但并不特别受水的眷顾。每当洪水来临,农民辛苦种下的庄稼经常被冲毁。明朝起,每年冬至前后,农民家家户户都把自家的鱼塘抽干,将塘底的淤泥挖出来堆在鱼塘旁筑基。次年春天,农民在塘基上种下桑用来养蚕,蚕粪便用来喂养鱼……这就是“桑基鱼塘”耕作模式。

清朝,广州成为全国生丝唯一对外输出港口,国际生丝需求促进了蚕桑业的发展。在南海九江、顺德的龙山、龙江以及高鹤的坡山乡一带,当地农民纷纷“废稻树桑”,“桑基鱼塘”便迅速传到了珠三角各地。

“桑基鱼塘”真能让人发家致富?

不管是“桑基鱼塘”,还是后来的“菜基鱼塘”,农业模式的不断变革也是佛山人追求发展、创新的生存态度。没有昔日的“桑基鱼塘”,就不会有如今富饶的珠三角。

西樵山七星村村民李九

在那个年代,一条塘基足有30米宽,基上种满了一排排优质桑树,为了让桑树有充足的营养,我们还将蕴含鱼粪的池塘淤泥挑上来灌溉桑树,蚕吃了好的桑叶才能长得白胖,结出的蚕茧才会靓。

顺德龙江坦田乡村村民张汝州

40年前,我们家每年可养6次蚕,养蚕时家里的劳动力都要‘五更起,半夜眠’。每天一大早,女人就要去摘桑叶。当蚕虫还是芝麻大小时,喂养者还要用特制的刀将桑叶切成丝。经过3个多星期的喂养,待蚕宝宝吐完丝后,村民们便把成筐的蚕茧装上渔船,通过水路被货船运到大良、杏坛、南海等缫丝厂加工,加工成生丝后,再转到容奇、桂州码头,通过水路运到广州。

从佛山市博物馆现存资料可以翻阅到,清代顺德逢简村的丝织业曾非常繁荣,村民种桑养蚕,村内有三十多个丝织厂,八百多名工人,还有东西二市。到清代全盛时,顺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三大生丝产区之一。

特别是在上世纪中叶,由于生丝的国际价格达到顶峰,每天运生丝到广州,回程运回白银,更有“一船生丝一船银”之说,佛山地区被美誉为“南国丝都”、“广东银行”,生活在珠三角的农民先富起来。

“桑基鱼塘”为何衰落?

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工商业凋零,市场停滞,丝织品销路锐减,生丝价格狂跌,外销量不断下降。受此影响,国内蚕桑养殖发展由盛转衰。

由于蚕桑业相对花工多、生产周期长、也有风险,桑基鱼塘面积逐渐缩小,1995年以后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已基本消失,部分向三角洲外围地区发展,部分改果基、花基、蔗基、鱼塘。

上世纪70年代,西樵山上可看到山下七星村大量桑基鱼塘,如今站在山上向下望去,一块块宽阔的鱼塘取代了过去的桑基鱼塘,西樵再也没有蚕桑之乡的韵味。

曾谱写着“桑基鱼塘”辉煌历史的南海、顺德, 再也看不到老一辈所描述的“鱼塘一片连一片望不到尽头”和“塘里鱼儿肥,基上桑林绿”的景象。虽然部分村落还有鱼塘,但却难以连成片,传说中宽阔的塘基上成片绿油油的桑林已无迹可寻。

“桑基鱼塘”还能再现辉煌吗?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集体经济实力下降,“桑基鱼塘”的循环耕作方式不再适合个体家庭。上世纪90年代,珠三角经济腾飞,城市迅速膨胀,“桑基鱼塘”的农业模式渐渐被挤出历史舞台。

尽管佛山城市化发展势不可挡,日显珍贵的土地资源也被用于发展更高附加值的产业,但“桑基鱼塘”这种属于佛山的独特历史风貌,真的要从我们的记忆中被抹去?

虽然如今想恢复“桑基鱼塘”的生产模式已是不大可能,但作为佛山特有的文化,“桑基鱼塘”还能作为一种旅游景点重现在人们面前。

近年来,西樵镇对佛山西樵国家湿地公园片区的鱼塘进行改造提升,首期以西樵山南麓约500亩鱼塘片区为中心,通过鱼塘标准化整治,塘基种植桑树,恢复了桑基鱼塘的风貌,挖掘桑基鱼塘生态养殖文化,建设成为集游玩、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体验式文化旅游园,打造成具有深厚岭南农耕文化内涵的观光旅游区。

从500米高空俯瞰直下,那纵横的桑基鱼塘,交错的碧湖翠绿,令人满眼都写着“舒心”二字!

广东省首家民营丝绸博物馆——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也努力重现这段历史,馆内再现了顺德“桑基鱼塘”的生态景观,融入养蚕、缫丝等体验环节让游客体验到“桑基鱼塘”的魅力所在。

“又见春风化雨时,瑶台一别未言痴。殷红莫问何因染,桑果铺成满地诗。”春暖花开,在这个温暖的季节里,桑树已经是硕果累累了。这个小长假,来体验岭南独有的渔耕粤韵文化,岂不乐哉?

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

门票:40元/人,1.2米以下儿童免费。

开放时间:即日起至5月初,每天9:00-17:00,游客都可以进园区采摘。

公交:乘坐樵16路公交到西樵山南门站下车后,步行约5分钟即可到达。

自驾:直接导航“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即可,景区可提供近400个免费车位。

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全年8:30-17:30

公交:搭乘316路、320路、904路、928路等公交至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下,步行即至。

自驾:导航至“佛山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或“佛山市顺德区观绿路3号”。

来源:佛山文化综合佛山日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南海旅游、西樵山旅游等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